首页 > 公共服务 > 文体活动 > 活动 活动

2024第六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启动

日期:2024-12-06 10:12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活动时间:
2024.12.06—2025.03.06
地点:
深圳人才公园、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北区、南区
详细介绍:

  一片云飘过,一道浪袭来;一只异兽从传说中走出,一颗分子在视线中膨胀……2024第六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今天开幕。今年艺术季以“自然活力”为主题,用14件艺术作品,为这座被科技与速度定义的城市注入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2024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总策划、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象群昨日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说,策展的意图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自然的外在美感,而是要激发公众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活力”的重新审视。

  策展人王端廷从策展理念出发,总结了展览的三大分主题“自然与生命”“自然与神话”“自然与科学”——从生命的视角审视自然的生机,从神话的记忆挖掘人类与自然的精神联系,从科学的视野探索自然的潜在奥秘。

  自然与生命:浮云之后,巨浪之前

  如果这场叙事有开场,那它会是《浮云》。

  蔡志松的云朵雕塑静静安置在草地上。没有夸张的色彩,没有复杂的构造,只是简单的白色,漂浮着。有人停下脚步,尝试寻找云朵在天空中的影子,却发现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轻盈、无形,却充满存在感。

  与浮云隔岸对望,便是《巨浪》。吴达新捕捉了海浪的瞬间,并用不锈钢让它定格。线条曲折、力量翻涌,它像是对《浮云》的反驳:自然并非只有轻柔的一面。这件高达6米的雕塑,是艺术家对自然与记忆的凝视与致敬——巨浪的翻涌,既象征着大海的力量,也凝固了时间的痕迹,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和壮美。王端廷评价这件作品时说:“《巨浪》不仅与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的主题相契合,也与其展览场地深圳人才公园的海滨环境高度协调。”

  刘明慧与李康文的《孵化》是“黑脸琵鹭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这组雕塑以卡通化的形象展现黑脸琵鹭母鸟与两只雏鸟的温馨场景,生动再现了生命延续的画面。王端廷将其归入“自然与生命”主题,认为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生机,还紧密契合深圳本地的生态文化,为公众带来亲近自然的观感体验。

  自然与神话:神话的横截面,龙、异兽与大圣

  突然,巨浪之上,传来龙吟。

  李承骏的《康龙》走进视线。它身披铠甲,手持长戈,昂首挺胸,却又有些俏皮。这条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但也是深圳的象征——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又不失传统。它的形象既延续了传统龙文化的威严,也通过卡通化的表达方式融入了当代语境。

  邱启敬的《羬羊》放置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这种源自《山海经·西山经》的异兽,在雕塑中被赋予了立体化的现代形态,形状像羊却长着马尾,它的油脂传说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这件作品讲述了一个从神话到现实的时空交汇故事,让观众重新审视神话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李象群的《大圣》是全场最具戏剧性的存在之一。孙悟空,这个文学中的“斗士”,以京剧武生的姿态伫立。反手持棒的造型,既充满张力,也有一种戏剧化的幽默感。

  在采访中,李象群详细谈到他对《大圣》的构思:“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活的角色之一,他的精神内核是自由、反叛、不断挑战权威。这与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是完全契合的。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一种不服输的力量。”

  李象群说,孙悟空的表情带着一种坚毅。他的姿态既是静止的,也是随时准备跃起的。他不仅是文学中的形象,更是这片土地上无数人共同的精神象征:敢想、敢做、敢拼。

  自然与科学:生命的起点,科学的尽头

  在神话的余韵中,一个问题逐渐浮现:自然从哪里来?

  张树国的《卢卡》将观众拉回到40亿年前。“LUCA”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一个单细胞生命体。王端廷提到:“这件作品用雕塑的方式重新呈现了科学中的生命起源理论,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奇妙。”

  托尼·布朗的《正反面》则从分子的微观结构中汲取灵感。这件直径4米的雕塑将分子的复杂结构放大,让观众直面自然的精妙与秩序。

  杨宏伟的《所见非所见》,是由1500个透明塑料桶组成的巨大装置。用肉眼看,它是色彩斑斓的图案;但通过手机镜头,它变成了深圳大学的校训“自立、自律、自强”的黑白文字。对此,李象群补充道:“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人参与进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深圳市民与作品互动,感受到艺术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