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太湖望云到蛇口看海,从名山大川到建设场面,国画大家宋文治的艺术个性鲜明,与时代同行。适逢宋文治诞辰105周年,深圳美术馆“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日前上新,推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宋文治先生诞辰105周年深圳特展”。该展不仅呈现宋文治的艺术硕果,也讲述了他与深圳的深情厚谊。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新妮表示,宋文治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与深圳的文化气质相契合。“我们期待观众通过艺术感召,连接宋文治的个人品质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从艺术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承古出新,展现“宋家山水”风貌
宋文治于1919年出生,曾在太仓、安亭从事美术教育达16年。这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研究中国山水画技法,又先后拜上海山水画名家张石园、吴湖帆为师,并得到当代著名画家陆俨少、朱屺瞻的指导,为传统山水画技法打下坚实基础。宋文治的山水画内敛而不张狂,具有传统文人画从容雅逸的品格。
晚年,他开始以泼彩法入画,画面从此氤氲弥漫、色彩斑斓,个人风格发生较大变化,进一步确立了“宋家山水”的面貌。此次共展出80余件宋文治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创作手稿、往来信札等,全面展示了他翻越重山,抵达高峰的艺术之路。
展览主题“轻舟已过万重山”取自宋文治多次创作的峡江题材作品。宋文治的一生,舟发太仓,风雨兼程,可谓“关关难过关关过”。他面对困惑和挑战,不断攻克难关、走出逆境的积极态度,正如轻舟一叶过重山。
此次展出的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主题的绝佳写照。深圳美术馆典藏部主任、策展人李原原介绍,该作是宋文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采用彩墨相间法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入画,将江水两岸的雄奇和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近景悬崖峭壁间,一条江水蜿蜒伸向远方,江上船只穿梭,两岸山峦起伏,山间山花烂漫,雾气弥漫。整件作品锋芒锐健,气象苍茫,笔墨皴擦中带有斧劈痕,虽满纸烟雾,但仍不失其清隽的本色,表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构思,同时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对于特区文化建设倾注心血
宋文治与深圳的“情缘”也是此次展览浓墨重彩的部分。特别篇“与深圳同舟行”,通过视频、作品等方式,深入挖掘宋文治与深圳的故事。
李原原介绍,宋文治与深圳的情缘,始于改革开放,践行于他对深圳多项重要文化艺术课题的参与和建言献策。1987年,宋文治就决定在深圳碧波花园买房安居,并自名其画室为“碧波居”。“宋文治很喜欢住在深圳,晚年很多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另外,展出作品《深圳画院》描述了坐落于银湖的深圳画院。鲜为人知的是,该作是宋文治当年根据画院筹建时的模型照片创作的想象中的画院,现在已经成为深圳画院的“镇院之宝”。
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董小明提到,年轻深圳的美术事业有幸在成长初期就得到众多老一辈美术家的关怀。其中宋文治与深圳美术的缘分和感情尤为深厚。“宋老爱深圳,对于特区的文化建设倾注了心血。深圳画院的建设,宋老更是当做自己的事情。从选地、建房子,到画院初期改革的思路,学术课题的提出和创作交流活动的组织,宋老都关心参与。”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