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举行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县)授牌仪式。深圳市荣膺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称号,全国共12个市(区)获此称号,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各两个,广东省仅深圳登榜。另有19个地区获第一批模范县(市、区)称号。
在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市、区、街道、社区共同努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科学健身指导,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使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最终获得本次殊荣。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增强基层体育力量,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升级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1999年1月,深圳市就通过并公布《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2014年8月,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率先在全国以地方立法形式确立了全民健身活动。《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每平方公里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7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提高到2平方米以上。《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中也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3500元。
加大投入提升健身设施品质
深圳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探索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目前,深圳建成体育主题公园42个,大型体育场馆58座,建成足球场1216块,各类健身步道1453公里,30411片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基因渗透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深圳体育中心、大运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场馆已成为深圳亮丽的体育名片。
为破解文体设施建设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深圳探索复合用地模式,充分利用城市预留地、社区广场、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河道两岸、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土地资源建设或改造健身场地设施。同时,鼓励市民错峰使用场地等措施,提高了场地周转率和使用率。
深圳以现有公园为载体,在保障绿地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公园体育设施,完成5个体育主题公园和100个社区体育公园的新建改造,打造符合深圳城市品位的全民健身示范工程。
深圳利用互联网、5G、AI等全新信息技术,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全民健身服务和产品。深圳依托市级统一政务服务客户端“i深圳”,搭建“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平台,实现快捷订场、平台支付、场馆在线导航等功能,方便市民参与健身。同时,深圳推动体育设施智能化提升,规划至2025年建设300套室外智能健身器材建设。
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体系
深圳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全民健身活动空前活跃,市民健身意识逐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2.9%。
深圳打造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形象,构建“一月一品牌”活动体系,包括线上运动月、智力运动月、全民健身月、水上运动月、企业特色月、科学健身月;创办“深圳踏青日”“深圳全民健身踏歌行”等系列活动,推动文体旅融合;首创“7·27象棋日”系列活动,打造深圳棋类赛事IP。
深圳打造“深圳杯”系列品牌,举办业余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联赛等活动,极大满足市民参与健身活动需求。深圳筹划举办深圳市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社区运动会,鼓励全人群全周期普及开展健身活动。同时,深圳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网协杯”业余网球团体赛、十佳健身步道打卡等100余项具有代表性的群众赛事活动。
深圳通过举办市体彩杯少儿锦标赛、青少年球类联赛等赛事,搭建了完备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网络,形成促进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优质基础教育与优质竞技训练优势互补的育人新格局。
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健康新风尚
近年来,深圳积极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长效机制,市民体质健康显著提升,国民体质合格达标率达91.2%。
深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市、区两级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国民体质测定站、体育义工组织,全市街道、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每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1万场次,为5万人次市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同时,深圳探索符合深圳特色的健身指导模式,在有条件的非社区类机构试点建设指导服务点,更好满足全人群、多样化的健身指导服务需求。
为探索解决“上班族”锻炼面临的场地和时间难题,深圳工间碎片化运动形成生态,设立全国首家工间碎片化运动器材展厅,开办碎片化运动指导师培训班,策划企事业员工健身月活动。
深圳推广居家健身“云”运动模式,举办线上运动月主题系列活动,不限地点、不限时间,利用网络平台引领150余万市民“动起来”,推出“健身齐抗疫,宅家动起来”系列视频,掀起“云”运动健康新风尚。
深圳构建体医融合新体系,鼓励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身心康复融合发展,引导建设体卫融合实践示范项目,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整合社会体育指导员与运动处方师资源,建立运动处方库。
构建更高效率全民健身工作网络
目前,深圳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已有899家,总体数量大、涵盖项目广、社会化程度高,不乏出现在全省,乃至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已成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力量。
深圳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生力军。针对体育类社会组织登记成立、年审、变更前置审核工作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推动体育类社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深圳充分发挥购买服务、职能转移等方式将相关事项交由社团承担,培养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圳社会组织每年举办上百项重点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深圳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更多职业体育俱乐部,支持深圳市足球俱乐部、深圳新世纪烈豹篮球俱乐部、中塞女排俱乐部、深圳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等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深圳在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和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过程中,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携手并进、共同发展,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深圳全民健身迈上新高度。
多年来,深圳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大赛屡创佳绩,先后获得5枚奥运会金牌,7人打破世界纪录,16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体育明星的出色表现,起到引领带动的标杆示范作用,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从而进一步点燃了深圳全民健身热情。
近年来,深圳体育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2021年总产出达1271亿元,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WTA年终总决赛、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深圳赛区)、沃尔沃高尔夫中国公开赛、世界无人机锦标赛、NBA中国赛等一系列高端国际赛事落地深圳,极大推动城市体育运动发展。
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山海连城”计划,通过郊野径、山海连廊等建设,串联道路绿化、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绿色空间,让市民能生活在“绿道上的公园城市”中。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营造出深圳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为进一步增强市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