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起舞,迎祥纳福。一部《麒·承》横空出世,迎接麒麟“觉醒”,扬帆再度启程。日前,龙华区创作的文艺精品《麒·承》成功入围首届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于全球300多个参赛作品中“黑马”突围,获得舞蹈影像类决选资格,并将于8月13日至28日在北京公开展映。目前,首届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已纳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色单元,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相关活动之一。
历时一个月,团队成员精心创作打磨,糅合现代舞+非遗文化舞麒麟元素,通过舞蹈影像形式呈现,成就龙华的首次“尝鲜”。该作品正如名字所言,麒·承即意味着启程。从传统文化启,以现代化形式承,《麒·承》为龙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船坑舞麒麟打开了一扇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展示大门,既让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去,也让龙华得以把灿烂的文化遗产留下来。
文化碰撞
以现代之“潮”融传统之“魅”
将近5分钟的《麒·承》以麒和承两个篇章串联整个舞蹈影像画面。“自天地混沌时来,在万世太平中醒”,麒的篇章以麒麟的“苏醒”作为引子,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麒麟在社会发展中的状态。而充满张力的舞蹈肢体语言与活灵活现的麒麟舞融为一体,不断闪现的高楼场景,也象征着如舞麒麟般曾经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和与潮流的“角力”;承,是思考,也是追问。承载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传统民俗文化舞麒麟,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归大众生活,舞动新的图腾,是重启征程的命题,也是作品最终想要追溯的答案。
“去年产生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来打造文艺精品的想法。今年年初,开始思考以舞蹈+非遗元素的形式进行创作。”《麒·承》的导演彭天赐介绍,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之地,龙华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传统文化元素。此次“出镜”的大船坑舞麒麟,在龙华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作为一种传统舞蹈,曾寄托着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时至今日,要用什么方式让舞麒麟再度回到大众面前,并把这种神圣且极具传统文化魅力的元素展现出来,是编导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创排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舞蹈与非遗文化的跨界融合,还难在如何把舞台的“语言”呈现到平面上。拍摄现场,摄影师经常需要手摇重型装置来配合改变舞蹈画面行动轨迹,使其与舞蹈动作协调推进,“难就难在舞台的肢体表达、镜头概念以及运镜的结合上。”
彭天赐介绍,由于此次参赛时间紧,前期创排舞蹈动作都是由编导组完成。“十几个演员,要凑齐排练不容易。在拍摄前一天,演员们才就位,真正‘上场’。”参演《麒·承》的演员是来自于龙华各个街道的文艺骨干或是教师,面对拍摄前才排练以及要用肢体语言传递非遗文化元素的挑战,演员们发挥出了龙华人所特有的拼搏奋斗优良品质,保持一股冲劲,以最好的状态顺利完成排练和拍摄要求。
成品出来后,大家寄予厚望,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也是一次创新的突破。这意味着未来如大船坑舞麒麟一样的非遗文化,有了更丰富的形式表达,既可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也能凸显创新融合之美。
拥抱时代
不一样的“舞”麒麟晓喻新生
大船坑舞麒麟发展至今,已由第12代传承人谢碧华接过传承发展接力棒。在《麒·承》的影像画面中,谢碧华高举麒麟头,露出了坚毅的眼神,一如穿行在时代发展轨迹中的麒麟,扫除迷茫和无措,目视未来。
作为舞蹈与影像的创新之作,《麒·承》所呈现的麒麟,少了几分大开大合的热闹跳跃,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许“安静”。“我想让它‘安静’下来,就这样在时代中‘安静’地流传下去。”彭天赐认为,太热闹的事物总让人产生昙花一现的感觉,以“安静”来呈现,是希望舞麒麟这种传统习俗能持久地保存,并有更好的发展。“创作时有害怕和担忧,不敢去改动,但非遗老师的支持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大船坑舞麒麟第11代传承人谢玉球从12岁开始学舞麒麟,他与大船坑舞麒麟的缘分,从一出生或许就已注定。“几年前,我也容不得舞麒麟一招一式有所改动,怕毁了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船坑舞麒麟又渐渐活跃在大众眼前。从小范围的村落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谢玉球与谢碧华察觉到了新时代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变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勇于创新。”这是两代非遗传承人共同的心愿,奔着把大船坑舞麒麟传承好、发扬光大的目标,谢玉球与谢碧华也在思考着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舞出更适合当代人审美、贴合年轻一代喜好的麒麟舞。
《麒·承》就在传承与创新之际,闯入了大船坑舞麒麟的“方阵”,试图让传统舞麒麟搭载现代艺术手法和传播方式,重新“活起来”“火起来”。
多元创新
让龙华非遗走得出去,也留得下来
作家加缪曾于1957年诺贝尔奖致辞中说:今天的作家不应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而要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这句话放在文艺创作中,彭天赐也觉得尤为贴合。他始终认为传统文化能代代接力传承并持续散发魅力,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所有的交流和碰撞,都是想表达出追求美好事物,向往幸福生活的意向。从前的舞麒麟如此,现在的《麒·承》亦如此。“我们能看到非遗文化的美好,也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
近年来,龙华区大力支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促进群众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截至目前已有500余项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省、市大奖。”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这500多项文艺精品中,既有被收录到中宣部、新华社共同推出的抗疫优秀歌曲专辑的《我的英雄》,也有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的《烈火中永生》,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金奖的《迁之爱》等。“今年,我们以庆祝‘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创作《中国有你》《月光》《明天》等音乐、舞蹈作品,同时还将‘升级’音乐舞蹈诗《风雨归舟》,继续传唱好龙华本土故事。”
活化文化瑰宝的重任,寄托在彭天赐以及更多年轻文艺创作者的身上,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坚守。彭天赐说,目前《麒·承》已获首届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的入围资格,展演结束后,各大参赛作品将进入评选阶段。对于获奖与否,彭天赐有所期盼,“我们努力让《麒·承》走出去,用舞蹈影像的方式把大船坑舞麒麟文化留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时间。”他说,未来他还会尝试以多元化表达的形式做更多舞蹈影像类系列作品,放大龙华本土传统文化元素,助其走向更大的舞台,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