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土题材的原创剧《东门!东门》剧照。
这个五月,深圳迎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也开启了戏剧嘉年华。作为2025深圳文博会艺术季特别板块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通过四部聚焦深圳本土题材的原创剧目——《东门!东门》《破空》《又一道光芒》《布吉出租屋》及往季口碑佳作《蓟州疑云》,展现深圳经济特区45年的奋斗历程与文化气质。不仅好戏连台,5场“明星大师课”系列活动也同步启动,让深圳人共享戏剧艺术魅力。
此次展演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深圳话剧院(筹)、深圳大剧院承办,国家艺术基金、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舞台上讲述了什么样的深圳故事?如何让作品书写新时代的深圳精神?戏剧怎么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晶报记者一一走进这四部深圳题材的戏剧作品台前幕后,找寻答案。
从东门到布吉 深圳原创剧目闪耀舞台
《东门!东门》:两代人在东门追梦的故事
音乐剧《东门!东门》将于5月23-24日在深圳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罗湖区东门步行街为叙事舞台,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井喧嚣与2024年的繁华盛景间穿梭,借两代商家的亲情羁绊,勾勒出“深圳最早商圈”的蝶变历程。如今,罗湖锚定“三力三区”建设目标,将东门步行街的商业基因融入新时代发展蓝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以首店经济、数字商圈激活潮流消费;建设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深化跨境商贸与人文交流;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金融、文旅等产业升级。从昔日的烟火街巷到如今的创新高地,罗湖正以传承与突破并重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深圳故事”。
《东门!东门》由深圳创作团队倾情打造,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大多是深圳本地人。在深圳演出前夕,晶报记者来到深圳歌剧舞剧院的排练厅,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该剧导演,也是深圳歌剧舞剧院导演、音乐剧演员的王哲跟记者讲述了该音乐剧的创作历程。
王哲从小在深圳这片土地长大,对他来说这里有很多回忆与畅想,“我希望把我能看到的和我感受到的变成一部作品。作为文艺工作者而言,我们的语言就是舞台,我希望用舞台来讲述一个我眼中的深圳故事。”于是,王哲在采风的时候了解到,东门是老深圳人娱乐、生活绝对离不开的地方,就像一位老朋友,它见证了深圳的成长,也是很多深圳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选它,就是想用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地方,讲一个更大的故事。“深圳的商业也是从东门开始的,于是我就在那儿开始挖掘。”在采风过程中,王哲发现无论是老深圳人还是新深圳人,他们眼里都充满着一种能量,对这个时代充满了信心。
此次在深圳大剧院演出,王哲希望能把深圳更多元的色彩融入进去。“让整个舞台更丰满,更有深圳元素,更能涵盖到我们这些平凡沙砾里面生活的一些记忆点。”
在该剧中饰演程大鹏的演员陆鹏宇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因参加《声入人心第一季》而进入大众视野。谈到成长经历,陆鹏宇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盐田区的沙头角生活,“我现在常住北京,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很骄傲地告诉对方我是深圳人。”陆鹏宇表示此次能够参演《东门!东门》为家乡的音乐剧贡献一份力量让他十分高兴。
《东门!东门》此前亮相国话先锋智慧剧场,观众好评如潮。《东门!东门》用“动与静”的时空交错,展现青年人的奋斗精神,传达了在时代洪流中前进、成长、奋斗的永恒主题。
《破空》:展现深圳新一代创业者的风采
5月9日至10日,“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首部开演话剧《破空》,在深圳万象天地剧场惊艳亮相。该剧用90分钟高能交锋,魔方式可变场景激活小剧场空间,两天的演出吸引了近千名观众前往观演。有观众盛赞道:“这是近五年看过的最具突破性的小剧场作品”。
该剧聚焦于某无人机企业的创业故事。演出前夕,晶报记者来到万象天地剧场,与导演王俊婷进行了深入交谈。谈到创作初衷,王俊婷坦言正是被深圳的气质深深吸引,从而开启了《破空》的创作之路。“它反映的是新一代深圳人的创业精神,它不再像我们的老一代创业者那样身上有很重的包袱,而是凭借着自己非常强大的意志力和热爱化为事业,这是我们新一代创业者的风采。”
《又一道光芒》:在守护和拥抱中成长
5月14日-15日,话剧《又一道光芒》在深圳市福田文体中心梦工场·星梦剧场上演。这是一部关于敞开心扉、直面脆弱的话剧,这是一个在守护和拥抱中成长的故事。
“首先我是怀揣着对这个城市的好奇去和大家一起创作这个作品,我之所以选择无障碍游戏题材,首先,深圳是游戏产业的热土;其次,我们了解到腾讯曾做过一个跟社会功能游戏有关的创业大赛,这不仅仅只是游戏,而是解决社会问题。”导演杨翼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对于该剧亮点,杨翼擎透露:“第一个词是‘界面’,舞台上投屏的界面有很多投影的介质,它会和演员的行动、音响效果、灯光效果交相辉映、互为投射,带来一触即发的感受。第二个亮点是‘缤纷’,这部剧希望告诉大家在任何时候,哪怕孤身一人去闯过人生的关卡,就像打游戏里的boss那样,我们都可以照顾好自己。”
这是一个纯粹的讲述“我们就在这里”的故事,也在试图用温暖的光芒给年轻人们送上一个共情的、坚实的怀抱。就如导演杨翼擎希望传达的,“不必恐惧于藏在心底的那些不完美,当我们冲破内心的幕布,就会有又一道光芒。”
《布吉出租屋》:跨越24年的深圳成长史
5月16日—1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田园执导的话剧《布吉出租屋》在深圳南山文化馆演出。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从1989年到2012年,跨越24年的时期中,深圳布吉街一个小小出租屋里的5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平凡人的故事。
说起本次《布吉出租屋》的创作灵感——深圳,田园也给出了我们关于她对深圳的感受:“‘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代表深圳的标语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亲切、不排外,独特的凝聚力。这是一种‘家’的概念,这也是我们选择聚焦于出租屋的原因。”
该剧主演吴哲萱在排练间隙接受晶报采访,谈到这部剧带给自己的收获,他说:“通过这部剧了解到了深圳24年来的发展变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戏剧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平均年龄32.5岁。戏剧艺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发展基础,“深圳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戏剧艺术的城市。”深圳话剧院(筹)负责人戴纪澜表示,戏剧是世界的语言,戏剧艺术既是高雅艺术,同时又是真正贴合老百姓的生活、最接地气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深圳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戴纪澜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高速发展,深感深圳还有很多故事题材值得挖掘。这些年,在深圳演出的好戏不少,有的特别有娱乐性,有的特别有教育意义,也有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但讲述深圳故事的戏却比较少见。面对市民日渐高涨的文化需求,深圳急需一个专业院团,及时地以专业水准将“深圳故事”搬到新时期的戏剧舞台上,为深圳打造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平台。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作为深圳与国家话剧院合作的第一个项目,集结了一批优秀青年戏剧人才,传扬了新时期的深圳城市精神,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活动依托国家级戏剧专业平台向全国青年创作者发出邀约,为深圳量身定做5部深圳题材的戏剧艺术作品,共出品3部话剧,2部音乐剧。此次,其中4部作品首次在深展演。
“《破空》虽然只是一个小剧场作品,但它所反映的故事在深圳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演出当天,戴纪澜在观众席中感受到了来自观众的热情。她介绍道,这部剧的原型是深圳广大的科技创业者,非常贴合现实生活,“舞台的技术手段、叙事语汇都很新颖,节奏极快,非常符合深圳的城市特色。”
《东门!东门》也是戴纪澜特别想向深圳观众推荐的作品,它的创作者来自深圳,讲述深圳的王牌IP——东门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很多本地知名企业包场,深圳市旅游协会还专门为这部戏推出“观剧+美食+酒店”的文旅套餐,吸引了众多粤港澳大湾区的观众来深圳追剧。
戴纪澜认为,深圳需要好戏,也需要更多好的观众。“戏剧是心与心交流的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现场性。不管是多大的腕儿,他也要亲身出现在舞台上演出,而观众的反馈越真诚,就越能够激发演员,让戏剧产生令人惊喜的演出效果。”她说,近年来深圳的演出市场逐年火爆,戏剧市场也逐年向好,好戏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而观众们也需要这种心灵得到滋润和休憩的时刻。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此次展演不仅是对特区文艺事业发展成果的精彩展示,更是文化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国家级院团+本土力量”的协作模式,搭建青年创作人才孵化平台;借助“剧目展演+公共美育”的立体化运营,推动高雅艺术融入市民生活。展演期间,5场“大师课”系列活动也同步启动。5位中国戏剧界的重量级嘉宾——著名演员陶虹、田雨、孙红雷,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陆续来深与戏剧从业者及爱好者展开专业对话,旨在搭建国家专业院团与深圳本土的艺术桥梁。
戴纪澜表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一边希望用好戏吸引观众,一边努力为本土新生代戏剧人才搭建集创作孵化、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也是深圳话剧院筹办的目标——出人才、出作品、出队伍,把千家万户的心声书写在舞台上,让大家一起共享戏剧艺术的美好。“我们要让戏剧不仅是舞台上的精彩大餐,更要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市民情感联结的纽带。”戴纪澜如是说。晶报记者 张羽淳 林菲/文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