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服务 >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关系——2021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日期:2021-08-16 12:09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8月4日,“关系—— 2021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此展由深圳美术馆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属“相聚热土”系列展览项目之一,该项目关注青年艺术、当代艺术,自2009年开始,每隔一年举办一次学术性的展览活动,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五届。

  该项目每一届以学术主题展的方式,从本土艺术家出发,邀请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参展,力求展现当代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成果。此次展览由游江、孙粹策划,彭锋担任学术主持,特邀知名艺术家王叶子、余加、应天齐、李政德、李景湖、陈劼、杨光、黄一山、姚明峰、戴耘10位艺术家,参展作品40余件(套),呈现了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独立思考和艺术风貌。展览展期至8月22日。

  创作

  取材从乡村到一线城市,部分材料来自废旧材料和物件

  此次展览通过“似是而非”、“看却看不见”和“本来无一物”三个展览单元,从架上绘画到装置作品,从传统的创作材料到现成品的“组合”和重构,作品种类丰富。艺术家们的创作材料则来自于我们的城市,作品内容取材于日常的生活,这些凝结着艺术家智慧、精心组织的艺术材料和语言,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视而不见”,却深深融入到我们自身的生存经验,甚至文化之中。砖、混凝土、马赛克、瓷砖、金属、电线……这些作品中的元素一定程度上从生活层面或者说技术层面呈现了世界形态的变化。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李政德的作品。李政德是深圳一位活跃的摄影师,此次参展的一组作品《图层系列》,与传统的摄影作品不同,他利用平常积累的海量的照片素材进行了拼贴挪用,通过后期对于色彩、构图、质感、光影的改造重构,形成了一种自我想象的全新“图示”。他表示:“这是一场二次元的个人视觉狂欢。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刺激,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出了我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提问。这是个可以及时考古的时代。人们习惯的环境与物件时时刻刻在改变,所有的一切迅速更新迭代,来不及回味。因为工作原因,我的拍摄从乡村到一线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的这个系列作品分为虚构之地、虚构之物与虚构之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对独立,每件作品也具备独立性,不强调显而易见的关系。”

  戴耘此次参展的作品为《物境》与《再造》两个系列。他介绍:“这些年,我一直收集城市化进程中拆下来的废旧材料和物件作为创作的元素。最近五六年,我们经常会说到数字化技术或者经常谈到云计算、大数据,这种东西已经完全包围了我们的生活,毫无疑问这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进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所有数字化的东西的根本是计算,这种算法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关注人和物、人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个展览的主题‘关系’。梅洛庞蒂提出我是我的知觉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切割、打磨、搬运,和物之间有互融、互塑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是你的生命在当下的彰显,所以有了最近的作品。”

  理解

  在艺术家的转译下,这些“本土材料”强化了当代社会语境中的独特性

  策展人游江把此次艺术家们的创作看作从“背景”到“前景”的过程。他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大量使用现成品进行创作,而他们与现代派以来的艺术家不同的是,出于视觉性呈现的局限性,当下对于现成品的使用不再是要持续探讨艺术边界的问题,或是“技艺”与“观念”之间博弈的问题,艺术家也不是通过艺术作品简单地描绘和反映社会,而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面对不停变动的世界,“将自己作为方法”,依靠真实的行为与过程,通过“被看见”和“意义化”的现成品,将艺术的意义最终凝结在材料之中。而这些来自于日常的材料,在艺术家的转译下,不仅超越其自身的物性,而且强化了其自身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独特性,艺术家让这些积淀着真实的本土经验的“材料”,从“背景”转向了“前景”,让原本不可见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可见性”,成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

  例如艺术家杨光的参展作品《新景观2016》同样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他利用日常生活中拆卸下来的旧电线为雕塑材料创作作品,制造新景观,使得作品有了多重的当代意义。作品本身就已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都市的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语义冲突,它意味着作品不仅是一个观看的对象,而且是一个思考的对象,观念化的对象。

  在深圳做有关海岸线研究的艺术家姚明峰,他的作品围绕土地与海洋之间位移的关系展开。他说:“这种位移的关系不仅仅是自然的位移,我更多强调的是人为介入后地理环境和所有区域的改变。在我作品中特别触动的是关系之间的对话,‘什么是海洋’、‘什么是陆地’,‘什么是我们想象中的定义’,我们都戴着口罩对抗病毒,在两年前没有病毒的时候,我们说不出的一种关系,所有看似坚固不可变的东西都逐渐变成了转变的关系。我的作品是围绕着我的生活经历、我所感受到的客观的东西,我的作品一直强调这种不稳定关系。”

  思考

  “把自己作为方法”,可能是有效认清自身、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此次展览上,可以看到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对“关系”这一主题的思考。从全球化时代到所谓的“逆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世界一直在改变。如果把2020年作为一个历史节点的话,后疫情时代一方面让人们在后图像时代“似是而非”的拟像狂欢中“看却看不见”,另一方在后疫情生活的亲历中,亦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从一种进步观中走向“本来无一物”的思索和哲学追问,所以当下与世界一直迭代的不仅仅是我们所观照的物质的世界,还有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这也是策展人选取“关系”作为展览主题的原因。

  此次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孙粹认为,科技在后疫情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区块链技术兴盛的潮流中,去中心化看似是一种趋势,但去中心化的结果往往是在建构一种新的中心主义。而作为深陷潮流、人类灾难中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和自洽?“把自己作为方法”可能是有效认清自身、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10位当代艺术家用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与自我关系的窗口。

  在展览现场,每个作品都引发了观众及业内人士的关注。艺术家薛扬看完展览后表示:“以旁观的形式介入到这个展览中,特别有直观的感受。我刚才很认真地在看,一个是看艺术策展人是怎么看这些作品的,另外是看艺术家怎么阐述这个作品。很明确能感觉到,虽然每个艺术家都是从很个人和微观的角度在表达,这是我蛮喜欢的一种方式,宏大叙事有的时候很空洞,这种很微观的、个体的方式更感人。”

  关山月美术馆的彭宝玉表示,从“关系”展来看,参展艺术家并没有践行很晦涩的当代理论或者观念,可能是由于疫情的影响,艺术需要更多的内心的交流,作品需要和观众产生直接的连接与共鸣,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慰藉沟通和疗愈的作用。很多艺术家选用的是日常常见的材料作为创作元素,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

  声音

  此次展览聚焦“关系”这一主题,邀请10位当代艺术家对主题进行回应,从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出发,通过选择各自不同的艺术媒介以此表达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以及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尤其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与哲思。同时,他们用创作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与自我关系的窗口。未来,仍将继续处于隐约的“关系”之中。——策展人 孙粹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