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服务 > 文物遗产 文物遗产

鹏城村打造国家海防、革命历史文化名村

日期:2024-10-18 10:05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鹏城村打造国家海防、革命历史文化名村

大鹏所城城门楼。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这是深圳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专项规划,旨在到2035年将鹏城村建设为“明清海防历史文化交融特色突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山海林田城一体共生的国家海防、革命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分为八章共83条,涵盖总则、历史文化价值特色与保护对象、村域总体保护、名村保护范围保护、村域文物古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分期规划与实施措施等内容。规划范围包括东北村、东南村、西南村、西北村及东山、较场尾等区域,面积99.6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为大鹏所城城墙遗址范围外扩20米所围合区域,面积约11.27公顷。

  《保护规划》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文物保护规划(2021-2035年)》等加强衔接协同,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保护村落山水格局、街巷肌理、历史建筑等,文物保护规划重点保护文物,形成双重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保护效能。

  《保护规划》也获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专家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框架完整、分析评估详实、规划成果符合要求。

  相关部门将落实批复要求,遵照《保护规划》指引,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强对鹏城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的保护,尤其要注重保护好鹏城村明清海防历史文化价值与空间营建特色、历史街巷格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科学、前瞻、专业、协同的规划理念,编制了一系列涉及重点片区发展、民生设施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在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涵养科学人文艺术精神方面,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序推进全市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深圳市城市紫线规划(修编)》等一批重要规划,同时还指导编制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鹏新区鹏城村保护规划(2021-2035)》,在城市更新整备中,对涉及的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专题研究审议,强化空间管控、设计引导、精细规划、微小设计及规划的传导实施。与各区(新区、合作区)共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使城市特色风貌更富韵味、文化传承更有深度、公共空间更有活力、高质量发展更有保障。

  深圳如何保护历史文化之瑰宝?

  创新守护下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之路

  鹏城村,坐落于深圳市大鹏新区,扼大鹏半岛要冲,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历经600余年沧桑岁月,是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以鲜明的格局特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明清海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核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享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美誉。

  《保护规划》为保护好鹏城村的历史文化遗产、科学指导村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创新路径和坚实支撑:

  村域总体保护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整体性保护,既保护鹏城村“山、海、林、田、城”整体风貌格局特征,又通过以“传统建筑”为单位加强保护与管理、落实建筑风貌控制、引导合理修缮与利用,同时注重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与展示利用,集聚文旅、康养、环境生态友好型企业。

  实施乡村振兴,改善村落文化景观,提升建筑风貌,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引导村庄建设有序实施。

  树立海防文化品牌,加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打造明清海防“全景式”文化交流与体验展示区,塑造“鹏城村”专属品牌,激发村落活力,扩大对外影响力与吸引力。

  名村保护范围的保护

  保护体现鹏城村周边的自然山体地形地貌和基本农田,禁止破坏山体,严格保护现有耕地规模。严格保护村落的肌理、格局、街巷、沿街立面、文物建筑等构成要素,保留原有“一纵两横”历史街巷格局,适当降低地块容积率,严格控制环境协调区内的建设量。加强风貌管控,环境协调区内改造和新建建筑的风格与样式应与村落历史环境相协调,以外观古朴素雅、融于传统风貌为宜,尽量避免使用跳出传统色调的色彩。协调遗产保护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维持一定规模的古村人口,合理控制游客容量。

  文物古迹和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鹏城村内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81处、古树20株、古井9口、建筑遗址11处,其中大鹏所城内全国重点文物建筑21处。将依据文物法和文物保护规划要求,落实相应的保护区划和保护措施,如维保、修缮、监测工程等。对古树名木设立标识牌等。

  建立包含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地名及名人信息等的保护名录和保护档案,做好非遗文化空间的建档和标识,鼓励发展手工艺品商业业态和培训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发展的眼光拓宽、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力探索非遗项目产业化、链条化、市场化。

  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活化利用

  结合鹏城村历史价值及重大事件、历史人物,设计“御海重地,保家卫国”“古村文遗,山水相依”“抗争热土,星火燎原”三个展示主题及线路体系,完善标识系统,营造丰富生动的展示效果,提升鹏城村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展示水平。

  对于文物建筑、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以及历史建筑,主要以海防设施展示、历史发展、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等文化及展示空间为主,允许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业态,活化利用。

  对于其他建筑,在保证建筑风貌与鹏城村整体风貌协调前提下,允许对其进行立面整治和内部的改造,用于文创、展览、高端民宿、特色餐饮、商店等,形成明清海防展示、红色革命、特色民宿和特色美食等主题展示区。

  对于历史环境要素及重要空间,通过地表标识、模拟展示等方式,对城墙遗址进行展示,展示出大鹏所城的整体格局,建设左堂署遗址公园、明清海防纪念广场、明清海防文化主题公园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举办大鹏山歌、大鹏仙歌等传统艺术表演活动;依托鹏城村内的文创空间,传承和发扬大鹏追英烈习俗、大鹏婚俗和大鹏凉帽、大鹏打米饼、大鹏濑仔粉、大鹏绿丸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并让游客参与民俗体验活动增强认知。

  文旅开发方面,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为核心,传承海防文化,加强深港澳明清海防遗产交流合作,建设国际文化街区,助力大鹏新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依托交通网络,串联保护范围内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明清海防主题展示区、红色主题展示区、特色美食体验区、特色民宿体验区以及创意鹏城艺术区等多主题旅游板块。完善停车、文化设施、商业等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升片区整体旅游接待水平。

  深圳历史风貌区古城古墟古村熠熠生辉

  跨越70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与经济发展见证

  根据《深圳市历史风貌区和建筑保护办法(试行)》,深圳市于2020年3月公布了第一批26处历史风貌区和73处历史建筑,这些古城、古墟、古村,宛如镶嵌在鹏城版图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作为“鹏城”记忆的重要载体,深圳的历史风貌区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长达7000多年的历史跨越,既包含海防文化、海丝文化、盐运文化、墟市文化、红色文化、民系文化,又体现千年岭南重镇、海丝文化桥头堡、深港澳文化之根、红色革命前沿的重要地位。此外,这些风貌区还保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深圳从一个滨海边陲小镇到现代国际都市的辉煌跨越。

  从类型上看,深圳的历史风貌区丰富多样,代表性强。既有以南头古城为典型的1处古城,以观澜古墟、清平古墟、沙井古墟、公明老墟、王母墟、龙岗老墟、南澳墟为典型的7处古墟,以皇岗老村、湖贝南坊、凤凰古村、新二古村、新桥古村、平湖大围、合水口古村为典型的7处广府村落,以香元老围、大水田古村、鳌湖村、俄地吓村、樟坑径上围村、西贡村、高岭古村、鹅公村为典型的8处客家村落,以西湖塘围村为典型的3处广客融合村落;也体现了不同时期深圳的经济发展特色,如客家渔港风情小镇南澳墟镇、渔村西贡村,以农耕为代表的鹅公村,以盐业、采珠业与养蚝业为生的千年蚝乡沙井古墟等。

  从分布上看,深圳的历史风貌区相对集中分布于宝安区、龙华区、龙岗区和大鹏新区。它们的选址,与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与民系迁徙密切相关,建筑形式和风格亦深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潮汕文化等区域性文化的影响,烙下了来源于不同地方的移民所带来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各文化的交融、变迁之历史印记,共同构成了多彩鲜活的深圳历史文化图卷。

  东晋遗风:南头古城,深港澳之根

  始建于17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南头古城,又名新安故城,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深港澳之根”。南头古城既是历史古城,又是在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典型城中村,历史沉淀融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特征,充分体现深圳作为新型全球城市飞速发展的面貌。在深圳千年历史脉络中,南头古城承载和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

  宋元融合:移民大潮与多源并流

  古代深圳经历过多次移民大潮,如秦始皇统一岭南、汉武帝平定南越、魏晋南北朝中原兵祸、靖康之变等,百姓举家南迁,形成了多源并流的地方文化。宋代沙井古墟、桥头古村和元代燕川古村、凤凰古村等,均在这一时期萌芽并发展。

  千年沙井古墟因盐而兴,成为古代宝安的经济中心,与南头的政治中心和大鹏的军事中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建设年代历经宋、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建筑风格多元,展现了深圳商业要津的建设历程,以及作为盐场、蚝乡的千年海洋经济史。

  桥头古村为古代深圳广府人聚居地,可溯源自北宋时期林姓族人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至东莞万江镇,后又迁至宝安黄田。南宋嘉泰年间从黄田迁至此处开村立业,并得源于凤凰山坳颈涌上有一座石桥,取名为桥头村。该村落的演化史,反映了深圳移民变迁、文化融合史,成为见证深圳古今变迁的古村落之一。

  燕川古村为古代深圳客家人与广府人聚居地,其村落演化史反映了深圳移民变迁、文化融合史;近现代又成为宝安传统红色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见证深圳古今变迁的古村落之一。

  凤凰古村始建于元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重孙文应麟为开村之祖,是文氏宗族的聚居地。东靠凤凰山麓,西与珠江入海口相望,由6条主巷道和35条次巷道形成“梳式布局”广府村落,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繁荣:商业墟市与村落兴起

  明清时期,深圳的历史风貌区快速发展。明代的合水口古村、西湖塘、平湖大围、皇岗老村、湖贝南坊、高岭古村和西贡村,清代的新桥古村、新二古村、鳌湖村、俄地吓村,纷纷兴起。

  开基于600多年前明初永乐时期的合水口古村,逐渐繁衍成为光明区最大的麦氏家族聚居地,习武成风,曾于清朝中期出过武举人、武进士,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

  自清康熙元年“迁海”,到康熙七年“复界”,再到雍正初年大量客家人迁入,观澜古墟、清平古墟等36个商业墟市也于此间设立,迎来了集市贸易的繁荣,展现了深圳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特色。

  民国风情:公明老墟的繁华记忆

  进入民国时期,公明老墟作为当时公明地区最繁华的骑楼商业街,其建筑形式融合了传统岭南民居特有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与南洋精致窗口、阁楼和骑楼的风格。公明老墟的兴衰史,展现了深圳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风貌,也见证了深圳传统经济转型之路。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