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服务 > 文物遗产 文物遗产

在改革开放文物中读懂深圳

日期:2025-09-15 11:03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在改革开放文物中读懂深圳

孺子牛。资料图

  莲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蛇口广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国贸大厦的摩天风采、孺子牛雕塑的坚毅身姿……这些改革开放文物镶嵌在城市山巅、海湾、街角与校园,不是尘封古迹,而是几代深圳人奋斗的见证。它们既是城市的“出生证”,也是今日繁华中依旧能触摸到的激情初心。

  城市记忆:当时只道是寻常

  80高龄的陈宗浩是深圳发展的亲历者和长期记录者。他说:“我这辈子见证了深圳从滩涂到高楼林立。那些地标建筑、雕塑和标语牌,当时很多人觉得寻常,不以为意,总问我为何反复拍摄。如今它们被列入改革开放文物并得到保护,我特别欣慰。因为这些文物能让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真正衔接起来,深圳需要这样的眼界和高度。”

  深圳博物馆研究馆员、改革开放史专家付莹指出:“改革开放文物是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只有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让历史记忆成为城市不断进步的底色。”

  从点到线:行走中触摸历史

  深圳在保护中注重“讲清、讲好改革开放故事”,推动点状遗存向整体串联。此前推出的“蛇口改革开放史迹游径”已入选全国文物主题旅游线路,串联陆路与水域的地标与景观,让公众在行走中触摸历史。

  如今,深圳正梳理“深南大道——半部改革开放史”游径,串联12处代表性史迹。1995年来深圳的北大中文系博士尹昌龙长期研究深南大道,他认为:“深南大道不仅是一条交通干道,更是深圳改革开放的象征。大道两侧的建筑是开放的见证,它既连接城市东西,也串联起历史与未来,成为无数外来者的梦想起点。”

  通过完善讲解、创新研学和健全设施,深圳正让改革史迹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保护-利用-认同”的良性循环。

  活化再生:让历史在当下闪光

  相较于其他古代文物大省,深圳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改革开放文物。此次四普新发现并认定的42处文物中,有全国第一个村级股份企业“万丰股份合作公司”、侨乡教育见证“荣根学校大门”,以及深圳电视塔、金威啤酒厂旧址、二线关武警岗亭等,完整记录关键事件与社会变迁。

  如今这些改革开放遗迹正通过“活化”融入生活:明华轮从远洋货轮转为文化地标;浮法玻璃厂、金威啤酒厂和华侨城工业区变身创意街区。咖啡馆与展厅间,人们穿梭于曾经轰鸣的生产线,如今成为灵感流动的文化空间。它们从“改革排头兵”转为“文化孵化地”,功能变了,精神未变。

  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改革开放文物是一部‘活着的改革开放史’,除了保护,还必须让它们真正‘活’起来。比如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老楼打造‘改革开放金融体验区’,在上海宾馆开设‘改革体验居住空间’,让改革的故事在新时代延续与传唱。”

  记者手记

  岁月更迭,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但那些写满激情的地标依然提醒人们:深圳的奇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敢闯敢试”的脚步叠加而成。今天,当我们再次驻足这些见证物前,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更能触摸到未来的脉动。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承载记忆与信念的史迹,将继续陪伴深圳,见证这座城市在山海之间书写新的传奇,让它在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自信。(深圳晚报)

附件: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