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服务 > 文物遗产 文物遗产

一碗客家米酒里的文化传承

日期:2021-01-11 10:14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或蜂蜜色,或暗红色,清澈剔透的客家糯米酒被封存在一个个酒瓮或者玻璃瓶中,无论多少年过去,打开依然是酒香四溢。不久前,龙华区大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客家糯米酒“娣黄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全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希望这门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让客家美食和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在授牌仪式上,传承人邓月娣接过牌匾时说。

  酿 50天方得好酒

  客家糯米酒,对于客家人而言,并不陌生。逢年过节,总能看到其在走亲访友的宴席中出现。因为酒精浓度低,口感偏甜,深受大部分客家女性的喜爱。龙华区大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客家糯米酒酿制技艺所属新石社区,下辖新围、石凹两个自然村,皆为纯粹的客家村落。当地客家人逢年过节、婚嫁喜庆、祭祀典礼之时,都会酿造糯米酒,代代相传。

  邓月娣作为“娣黄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人,跟学酿酒已经有30余年。为了一探“娣黄酒”的酿制过程,记者来到了新石社区邓月娣家中,跟她学习如何酿制甜香的客家糯米酒。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第二锅糯米要下锅了。”在记者到访前,邓月娣已经蒸好了第一锅糯米饭。

  糯米经过一夜浸泡,已经软化,火烧得旺盛,大铁锅里的水开始沸腾。几十斤糯米被倒入了一个大木桶中。邓月娣把糯米耙平,拿木棍在糯米的表面戳了几个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热气更容易散发。

  随后她把一块纱布铺在了木桶上面,纱布上,还放了一把新鲜的柚子叶和一把剪刀。“每个人酿酒的习惯和讲究的风俗不一样,放柚子叶和剪刀,主要是祈愿酿出来的糯米酒香甜可口,是一种行为寄托。”等待糯米变成软糯的米饭,中间需要一个小时。

  泡糯米、蒸煮、晾温,这些酿酒工序需要较大的空间。邓月娣把自家顶楼天台的大部分空间腾了出来,另外又在五楼专门腾出一室一厅用于酿制米酒。

  那天的酿酒现场,除了邓月娣,还有她的师傅谢素梅。

  67岁的谢素梅是邓月娣的亲戚,20岁时就跟着父亲酿酒,炼就一手酿酒好本事。据她介绍,她年轻时,每逢年节、婚嫁喜庆、祭祀典礼,家家户户都会“耙酒”(客家语言)。

  趁着第二锅糯米还在蒸煮,两人把第一锅蒸熟的糯米饭倒入几个竹匾内晾凉。邓月娣介绍,晾糯米饭也有技巧,晾温即可,切不可让米饭完全变凉,不然易导致米酒口感不佳。

  “从泡米到酿好一坛米酒,至少要50天。”晾温的糯米放入干燥无水渍的深色瓦瓮中,加入捣碎的酒曲后,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与市面上常见的金黄色糯米酒略显不同的是,“娣黄酒”色泽呈蜂蜜色或暗红色,邓月娣解释那是加入了红米的缘故。“在放糯米和酒饼时,加入红米,一起发酵,酿出来的米酒色泽很漂亮。”

  由于“娣黄酒”口感甜香且有回甘,许多认识的甚至是不认识的人,都找上门来预订糯米酒。“特别是年节前,糯米酒特别受欢迎。”邓月娣说。

  传 酿造技艺不可丢

  据了解,糯米酒有祛风除湿、健脾养胃、补血活血等功效。在客家文化中,糯米酒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不同地方的酿制流程大致相同,但酿出来的口感和色泽却不一样,这与每个酿制人的手法和工序差异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糯米酒的酿制人虽然逐渐少了,但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上了这种甘甜醇香的米酒。这让邓月娣意识到,这项酿酒技艺需要保护和传承下去。

  “许多上了年纪的本地居民可能还掌握着酿制糯米酒的技艺,但年轻群体中却很少有人对这门技艺感兴趣。”面对现状,邓月娣有些担忧,若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假以时日,这门技艺恐怕就会失传。

  “现在不仅是酿糯米酒,我也学做其他客家美食,通过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从这些美食中了解客家饮食文化。”因为热爱,邓月娣持续不间断地为客家美食打Call,她还介绍,别看客家糯米酒的主角是酒,但其实糯米发酵后形成的酒糟也一样是宝,客家人喜欢用酒糟煮鸡蛋,对女性滋补身体特别有功效。

  “有人愿意来学,我就愿意教。”邓月娣表示,列入非遗项目,就是为了让客家糯米酒酿造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有让更多人掌握酿制客家糯米酒的方法,才能让客家饮食文化传播得更远,留存得更久。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