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0年工作要点

日期:2020-01-20 16:41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跑好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程”的关键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收官之年。我市文体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目标,深入落实“争上新项目,打造新品牌,培育新动能,促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文体旅游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质量,积极推动文体旅游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加快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自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创意设计馆和国深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加快美术馆新馆、科学技术馆、市文化馆新馆等项目建设进度,稳步推进体育中心提升改造工程、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歌剧舞剧院院址改造等项目。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

  推动院团改革和精品创作。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绩效考核,推动文艺院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推动院团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艺人才特别是美术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业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名家推广计划,邀请名家创作歌剧《卡门》等,启动原创歌剧《先行者》创作。打磨交响乐《陕北音画》、粤剧《东江传奇》等作品,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组织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等赴国内外巡演。加强美术创作和精品收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创作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打造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协助办好庆祝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策划举办特区建立40周年系列文艺展演、展览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国际艺术赛事品牌,办好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等重大文化活动。办好第十六届文博会艺术节、创意十二月、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等文化活动,丰富活动内涵,打造精品“城市文化菜单”。

  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面落实免费开放、错时服务、“鹏城励读证”等文化惠民措施,继续开展周末系列、流动系列和高雅艺术系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活动,建设“深圳市青年文化服务联盟”,举办高水平展览和艺术讲座,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素养。高水平办好“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来深青工文体节”、“4.23世界读书日”等传统品牌活动,实施“中国故事——深圳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计划”,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积极选送群众文艺作品,办好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等活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交流合作,做好“共读半小时”“阅在深秋”等大型阅读推广联动项目组织实施。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培育特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面推进区级图书馆总分馆人财物垂直管理。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和资源整合,加快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科学制订公共文化服务“先行示范标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内容和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制定《深圳市文化馆行业标准》《深圳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发挥市文化馆联盟作用,促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应,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优化自助图书馆布局。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推进“图书馆之城”平台中心管理系统的全面升级与规划建设,促进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智慧化、移动化服务。联合推进“深圳文献港”三期建设,为建设“城市智库”提供资源和数据支撑。推进深图服务号、订阅号、微博和抖音的协同运营,拓展线上服务项目。继续开展数字阅读推广E系列活动,推广数字阅读。推进深圳市文化馆云平台建设,搭建“青年文化服务联盟”数字平台,完善“深圳市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探索推广一站式、菜单式、直播式、互动式的文化供给模式,不断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人群。

  深化对外和对港澳文化交流。积极参与“欢乐春节”项目和中意、中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精选深圳优秀艺术团组,赴丹麦、黑山、智利、秘鲁、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参与当地主流艺术节等活动,全面展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文化和社会发展成就。高质量办好2020年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艺术节庆活动。落实“部省(市)合作”计划,完成相关对口合作和交流任务。在2020年迪拜世博会期间举办“深圳旅游文化周”活动,宣传深圳城市发展成就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加强与国外主流艺术机构的合作,引入高水平国外演出、展览,彰显城市文化品位。

  二、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实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编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汇编,加强政策宣讲,切实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理顺申报和审批流程,提高资金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发挥专项资金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加大文化产业调研和服务企业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统计分析,搭建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对接平台,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文化创意特色支行,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落实服务民营企业系列措施,做好文化企业服务工作。

  增强产业主体实力。继续开展百强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出口10强评选,完善“规上”文化企业数据库,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启动新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工作,出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评估考核办法,提高园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申报创建,推动园区运营模式创新,提高园区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国际创意孵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华侨城甘坑新镇、华强文化创意公园、万科云设计公社、大芬油画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质量办好第十六届文博会,丰富参展内容,加强宣传推广和统计监测,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文化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完善“1+N”办展机制,继续办好文博会澳门精品展、冬季文博会等活动。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出台扩大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实施意见,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更好发挥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和经营,促进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推动甘坑小镇、大鹏所城等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和特色文化小镇建设,提升文化氛围和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办好第四届深澳创意周和深澳创意设计大赛,加快推进前海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深澳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香港影视和创意设计资源,促进深圳与港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港澳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策划举办大型文创展览。深化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三、持续提升体育综合实力

  努力创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试点城市。探索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标准,推进公园配建智能健身器材,新建、改造更多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努力补齐人均体育场地短板,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完成足球场地建设任务。做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统计评估工作,编制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国际象棋赛事落户深圳,推动创建国际象棋之都。办好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和全民健身活动月等传统品牌活动,大力推广段位制、段位赛,支持举办“深圳杯”业余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联赛等群众体育赛事,筹办第十届深圳市运动会群众体育项目、第六届老年人体育健身交流大会等赛事活动,打造健身平台。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推进市体育总会换届工作,引领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服务。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实施体医融合计划,促进国民体质监测与医疗体检有机结合。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增强全民健身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树立“上下联办,体制内外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理念,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加大2020年东京奥运会备战工作力度,积极配合省运动队做好我省重点运动员“一点一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标准,拔高训练平台,积极创建冰球、田径、乒乓球等国家队训练基地,积极承接国家队开展冬训工作。修订《深圳市大型体育赛事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加强备战训练制度化建设。实施新周期备战工作方案,推进市体育实验学校的建设,加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示范型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做好各项目人才梯队建设,鼓励市、区、学校和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培养并向上级输送体育人才,扩大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办好第十届深圳市运动会,优化赛制和项目设置,扩大青少年参赛比例。优化市级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管理,促进体教融合。鼓励依托中小学校、业余体校、公共体育场馆等单位创建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及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配套操作规程和细则,强化事后监管。组织实施专项资金扶持计划,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各类体育服务业,推动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影响力广泛的体育产业基地,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发挥体育发展基金会作用,统筹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深圳体育全面可持续发展。争取试行简化A类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审批制度,完善高端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办好深圳国际马拉松、WTA年终总决赛、中国杯帆船赛、世界海岸赛艇赛等高水平赛事,引进、培育更多的国际体育赛事,打造“活力深圳、运动之城”。

  四、持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深化旅游领域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符合条件的区积极申请验收。积极推动深圳滨海旅游综合策划研究成果与“十四五”规划衔接,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联合市交通运输局推动制定《深圳市促进邮轮经济及粤港澳大湾区海上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支持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争取更多的游艇自由行先行先试政策。加大力度协调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

  增强旅游优质产品供给。全力打造深圳新一代滨海旅游大项目集群,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加快推进新大旅游项目、金沙湾国际乐园、小梅沙片区、融创冰雪综合体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协调推动华侨城集团在深旅游项目品质提升。支持蛇口邮轮母港与世界著名邮轮公司合作,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拓展“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推动设计建造全新的专用观光船,打造湾区旅游特色品牌。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共建共享”的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深圳游客中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支持指导蛇口邮轮母港做好深圳游客中心的运营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北站建设深圳游客中心。加快推进深圳智慧文旅项目建设,与线下深圳游客中心充分对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深圳游客中心体系。完善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提高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入境游奖励政策,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和旅游志愿服务U站建设,促进文明旅游。

  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模式。深化全域旅游营销理念,创新宣传方式,持续在境内主要城市推广“从深圳出发,看世界”城市旅游品牌,巩固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出入境旅游集散地地位。通过参与知名国际旅游展、举办推广活动、投放国际OTA广告等方式,在境外直航城市推广“从深圳发现中国” (Discovery China from Shenzhen)城市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深圳,发现现代中国美好风采。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与其他湾区城市共同打造湾区特色的“一程多站”产品体系。加强同世界级湾区城市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五、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创新发展

  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4K电视节目制播平台并开展业务应用,适时申办4K频道。开展广电行业5G试点,支持企业开展5G+4K/8K项目场景应用,配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5G+4K/8K业务在深圳布局。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换代,拓展智慧广电业务。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播出机构和民营企业建设视听产业基地(园区)。争取放宽深圳电视频道播放特定电竞赛事节目限制,推动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落户深圳。

  优化内容提升服务。围绕建市40周年等主题组织广播电视和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展播,开展推优评优活动。举办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动漫节、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等活动。落实4K节目扶持政策,加大内容供给。优化发射效能,提升无线数字地面广播覆盖效果,实施地面模拟频道关停,增加地面无线数字高、标清节目,丰富公共服务内容供给。探索建设大城市应急广播体系,提升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能力。

  完善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节目和广告管理,加大三审制和重播重审制检查力度,组织重点内容收听收看。督促持证网站落实内容审查制度,依法查处违规传播视听节目行为,建设网络文化监测平台,强化内容监管。开展卫星电视、小前端和“黑广播”信号监测专项整治,加强审查重要岗位人员,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整改供配电、播出系统老化等问题和隐患。

  六、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措施,修订完善文物保护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开展改革开放纪念地普查及保护利用研究,推进全市文物控制线落实到“多规合一”平台。继续推进与烟台合作保护利用东江纵队红色文化,在深圳展出东江纵队北撤登陆烟台展览,推进东江纵队北撤烟台相关旧址的保护工程。配合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组织实施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工程。组织全市博物馆和文物建筑安全大检查,完善文博行业应急预案,确保文物安全。

  进一步提升文博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及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合作,引进精品文物展览和专题教育活动,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馆际合作交流平台。修订完善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继续举办“盛世收藏”系列文物免费鉴定及“非遗进校园”“金石文化大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播。修订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传承传播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和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与港澳的非遗展演交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地区非遗项目交流,持续开展传承人群研培研习计划。进一步丰富“深圳非遗周”活动内涵,提升影响力,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非遗主题传播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圳品牌。

  七、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管理等立法调研。高质量编制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审批流程简化,做好门户网站及网上申报系统的无缝对接,配合政务服务大厅“一门式、一网式”的一体化管理。推广网上全流程办结,推进无人工干预秒批改革。进一步推进文体旅游系统行政权责清单事项标准化,做好省级事项委托下放承接工作。

  强化文体旅游市场监管。积极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及旅游市场审批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建立深港两地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四地旅游市场执法协作机制,协助深汕合作区文体旅游市场执法队伍建设。突出风险管控、压实责任及隐患排查,坚守“两个安全”底线。坚持专项整治、案件办理、群防群治以及部门联动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健全和完善文体旅游市场教育、引导和服务机制,加强诚信管理,做强做优做大旅游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交流培训、建立制度等方式,持续提升文体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能力。

  八、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精神,持续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工作。强化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和主体责任量化考评工作制度,严肃开展监督执纪问责。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第一议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加强党务纪检干部党性教育和半专职党务干部党建业务培训,开展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群众服务、对口帮扶、统战、双拥、工会、计生、妇儿和其他纪检党建等工作。

  加大干部选拔培养力度。细化完善“鹏城英才计划”、“鹏城孔雀计划”等人才政策,创新机制大力引进、培养文化体育拔尖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艺术体育职员“绿色通道”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壮大人才队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班子,做好公务员职级晋升工作,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和局属单位挂职锻炼。加大干部监督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六必谈五必核四必清”、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做好局属单位机构编制和职能调整衔接工作。组织公开招考职员,改善人才队伍结构。

  提高经费预算支出管理水平。强化文体旅游事业资金保障,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和各类资金支出计划,加大经费统筹力度。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有效提高预算执行率,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修订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等办法,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责任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开展财经法规及业务培训,加强文体旅游财务队伍能力建设。

  推动机关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推进绩效评估工作,规范和强化政务督查督办,确保市委全会决策部署、市政府重点工作、民生实事以及其他专项工作的落实和政令畅通。紧密联系群众,认真做好接访、维稳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办好党代表提案、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和规范应急值班、公文处理、机要保密、档案等工作,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责任。在重要时段和各大节假日,对人员密集的文体旅游重点场所和大型群众性活动集中开展安全检查。推动行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准。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以文体旅游安全体验教育基地为依托,组织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宣教培训演练,全面强化政府监管人员的履职能力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