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21—2025)

日期:2022-09-19 16:50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图书馆事业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深圳“图书馆之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深圳图书馆北馆开工建设、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启动二期建设,坪山区图书馆、光明区图书馆新馆和一批高品质特色分馆建成开放,街道、社区图书馆(室)馆舍条件和阅读环境持续提升,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城;“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服务阵地更加丰富多元;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彩,全民阅读氛围浓厚;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效能显著提高;“中心馆+区级总分馆”建设模式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国探索人财物垂直管理的紧密型总分馆制建设,获文化和旅游部认可。

  但同时必须看到,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如原特区内外图书馆布局建设不够均衡、部分设施条件陈旧老化、纳入统一服务覆盖面不足、各区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力度参差不齐、人才队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图书馆之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5G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席卷全球,市民阅读和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充满新期待。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应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线,通过创新引领、智慧服务和融合发展破解难点问题,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型“图书馆之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全民阅读推广、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对深圳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历史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彰显科学、艺术、人文精神,在法制保障、体系建设、服务模式、效能提升、融合共享等方面加快推动“图书馆之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深圳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市、区政府主导,完善法制保障,健全服务标准,保障经费投入,优化机构人员配置,加快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和总分馆制建设,构建高质量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馆舍条件优质、运营管理专业、融合发展多元的特色主题分馆,更好地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2.坚持专业运营

  坚持市、区图书馆专业化运营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持核心骨干和管理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构建以图书馆专业人才为主导的专业化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基层图书馆的统筹、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增强服务实效性,推动各级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技术管理集约一体、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3.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技术和服务创新,全面打造智慧服务新优势。借助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出创新服务项目、升级服务体验,进一步凸显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强大效应,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4.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开放共享,推动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服务合力。积极统筹各领域资源,广泛实施“图书馆+”发展计划,推动图书馆事业与文明实践、青少年教育、城市空间建设、医疗康养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持续优化“图书馆之城”融合发展生态。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高标准建设深圳图书馆北馆,持续提升各级图书馆馆舍条件、设施环境和服务效能。全面推进中心馆-区级垂直总分馆建设,实现图书资源通借通还、数字服务智慧精准、文化活动联动开展及人才队伍统一培训,推进图书馆事业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之城”。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型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打造先行示范典型和高质量服务标杆,服务水平跻身国际城市图书馆一流行列,助力深圳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

  (四)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图书馆之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设施配置

街道图书馆覆盖率

100%,其中主要分馆15家。

预期性

街道图书馆加入统一服务比率

100%

约束性

社区图书馆/服务点覆盖率

100%

约束性

社区图书馆/服务点加入统一服务比率

80%

预期性

文献资源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含电子图书)

2.8册

预期性

公共图书馆年新增纸质文献藏量(1、公共图书馆年人均新增纸质文献藏量0.16册;2、市级馆不少于0.05册,区以下各级馆合计不少于0.11册。)

300万册(件)

约束性

服务效能

年度人均进馆次数

2.1次

预期性

年度人均文献外借量

1.1册次

预期性

年度读者活动场次

25000场

预期性

专业队伍

全市公共图书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市级馆>80%

区级馆>70%

街道馆/主要分馆>50%

预期性

市、区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比例

>6%

预期性

  备注:按照2025年全市规划常住人口1860万人计算人均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双核”引领,构建高品质的中心馆+区级总分馆为架构的城市图书馆建设模式

  1.加快构建全市中心馆“双核”业务模式

  高标准推进深圳图书馆北馆建设和运行服务,统筹深圳图书馆两馆功能布局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两馆平台集成构建、文献协同调配,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全城“双核”业务模式。配套建设大型智能立体书库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和文献智能调阅系统等,进一步发挥两馆作为“图书馆之城”网络数据中心、联合采编中心、地方文献中心、文献调配中心、自助图书馆网管理中心的作用。

  2.全面推进区级总分馆制垂直管理建设

  支持各区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建设模式,加快落实区级图书馆总分馆人财物垂直管理,全面实现“三个统筹”“五个统一”,即由区图书馆统筹管理、集中调配全区图书馆的经费、人员、文献和服务设施等资源,统一业务管理、统一服务目录、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人员培训、统一绩效考评,促进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和流动共享,加快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优质化。

  3.大力推动各级图书馆一体化建设

  充分发挥深圳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之城”中心馆的作用,统筹推进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技术平台应用规范》《公共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业务规范》《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书目质量控制规范》《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统计数据规范》等行业标准,按先行示范要求及时修订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关服务规范。完善智慧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和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推动各区馆统筹各区总分馆业务,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图书馆建设,参与全城一体化服务,实现全城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街道图书馆加入统一服务比例达到100%,其中15家以上达到主要分馆建设标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社区图书馆/服务点加入统一服务比例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市少儿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标准和规范一览表

类别

标准、规范名称

地方标准

《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技术平台应用规范》

地方标准

《公共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业务规范》

地方标准

《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书目质量控制规范》

地方标准

《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业务统计数据规范》

地方标准

《公共图书馆智慧技术应用与服务要求》

地方标准

《无人值守智慧书房设计及服务规范》

团体标准

《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通用服务要求》

统一服务规范

《网点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读者事务管理工作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文献流通管理工作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统一技术平台管理工作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统一财经结算工作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流通文献典藏、交接工作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认证与协同建设技术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智能书架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统一服务规范

《OPAC架位导航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4.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运营模式,促进图书馆设施多元供给,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骨干网络,到2025年,罗湖区图书馆新馆、龙华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街道、社区图书馆独立阵地全域覆盖。实施基层图书馆环境与品质提升工程,优化馆舍条件、特色空间、设施设备、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各街道、社区图书馆达标建设和提档升级,优化更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加强少儿图书馆服务整体规划与建设,推进市少儿图书馆升级改造和第二少儿图书馆建设;新建市、区图书馆的少年儿童服务区域面积应不低于服务区总面积的20%;持续加强基层图书馆青少年阅读空间建设。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文明实践功能,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优秀图书推荐评选、举办读者活动等公共阅读服务,实现“以文化人”,打造市民提升文明素养的沉浸式阅读空间。结合“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建设,持续丰富全民阅读服务阵地多元供给。预计“十四五”时期,完成新建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图书馆3家、4500平方米以上的中型图书馆5家、800平方米以上的小型图书馆20家,改、扩建中小型图书馆7家,全市新增公共图书馆面积约27万平方米,与“十三五”期末相比增幅达64.7%。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改建公共图书馆一览表

建设单位

新建改建项目内容

深圳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北馆建成开放。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

启动本馆维修改造项目和第二少年儿童图书馆规划立项。

福田区

区馆升级改造。

罗湖区

区图书馆新馆建成。街道图书馆提质升级,50%的街道图书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实现“一馆一特色”;推动社区图书馆向“悠·图书馆”升级改造。

盐田区

新建1个航运主题馆。

南山区

建设区馆新馆和区少儿馆。新建示范型南山书房10家。

宝安区

建成开放宝安区图书馆少儿分馆(1990分馆)。每个街道均配置3000平方米以上街道图书馆。

龙岗区

区少儿图书馆和区第二少儿馆建成开放。建设11个街道综合文体中心,每个中心均配置3000平方米以上街道图书馆。

龙华区

区馆新馆建成开放。

坪山区

建成坪山区少儿图书馆。建成马峦街道图书馆、龙田街道图书馆、坑梓文化科技中心图书馆。

光明区

新建6个文体中心,每个中心配建图书馆面积1000-4500平方米。

大鹏新区

新区图书馆建成开放。

深汕合作区

规划新建区图书馆,建成区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小漠镇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

  5.差异化布局建设特色主题图书馆

  支持市、区各相关单位充分挖掘在市政公园、产业园区、交通枢纽、旅游设施、商业综合体中创设文化空间的潜力,着力打造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新型特色主题图书馆。依据空间、需求、机构、资源等条件,采取“馆中馆”、融合建设、与社会机构合作、新建等方式大力推进特色主题图书馆建设,至2025年底,新建成馆藏资源独特、阅读活动丰富、服务人群精准的特色图书馆62家,馆藏特色涵盖海洋、健身、珠宝、航运、非遗、运动、艺术、生态、环保等主题。

  全市特色图书馆现有数量及“十四五”规划新建项目表

建设单位

现有数量(家)

规划新建数量(家)

规划主题(含馆中馆)

深圳图书馆

3

10

海洋图书馆、健身图书馆。北馆特色馆中馆:深圳文学馆、深圳学人书房、艺术馆、影音馆、玩具馆、亲子馆、上书房等

深圳少年

儿童图书馆

1

4

儿童文学馆、生态图书馆、传记图书馆、国际图画书馆

福田区

7

5

非遗图书馆、运动图书馆、艺术图书馆、元宇宙图书馆等

罗湖区

3

7

珠宝图书馆、环保图书馆、音乐图书馆。新馆特色馆中馆:玩具图书馆、金融图书馆、5D阅读体验馆等

盐田区

10

1

国际航运枢纽主题图书馆

南山区

5

4

文学图书馆、文化产业图书馆、书画艺术图书馆、雕塑艺术图书馆

宝安区

13

12

以英语、艺术、信息技术应用、传统文化、科普等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分馆8家,以健步、足球、围棋等相关运动为主题的公园分馆4家

龙岗区

1

3

大族云峰“非遗在社区”示范馆、二十四史书院、百师园“两中心融合建设”示范馆

坪山区

1

13

科技主题图书馆、中小学系列主题图书馆3家、城市书房系列图书馆9家

光明区

1

2

光明儿童文学馆、环境艺术设计馆

大鹏新区

1

1

海洋图书馆

总计

46

62


  (二)推进“双城”融合,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图书馆之城”

  6.建设云上“图书馆之城”

  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完善市级网络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区级枢纽设施,拓宽互联通道,全面部署新一代中心管理系统(ULAS V),构建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监管有效、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图书馆之城”云平台。加强多系统信息采集和联动控制,推动云上“图书馆之城”与全国、省、市级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相连,引入国家优质数字资源,开展云培训、云讲座、云阅读、云展览等丰富多样的智慧化服务。基于智能感知和用户数据画像,不断升级云上“图书馆之城”,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活动与服务汇聚,为读者提供优质化、多样化、精准化的资源和服务。

  7.打造线下“图书馆之城”智慧服务空间和场景

  利用5G网络、Wifi6等技术,构建基于RFID、物联网传感器应用、精准定位、VR等技术应用的感知体系,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线下智慧化建设,探索打造智慧化服务应用场景,促进全场景智能人机交互、全资源智慧视觉感知、全流程智能文献管理,以及用户精准识别等应用,为读者营造虚实结合、动态交互、沉浸体验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价值。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提升读者服务体验。

  8.构建智慧化、高效化“图书馆之城”资源建设与调度体系

  加强纸本书刊采编、调配的智能协同,建设大型仓储及智能分拣系统,增强各区图书馆书库的智能化保障能力,提升全市信息资源保障水平,构建种类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城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仓储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的高效流转。加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以“深圳记忆”为核心的地方特色资源库联合建设,加强“深圳文献港”建设,促进全城图书馆资源融合。

  (三)强化“双向”推进,打造分众型、研究型的高质量服务体系

  9.推动精准分众服务

  主动适应不同群体对图书馆资源、空间与服务的需求,开展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加强公共阅读服务与青少年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办好“4·23”世界读书日、未成年人读书日公共阅读活动,开展阅读推广人培训,提高青少年阅读和家庭阅读服务质量。创新青少年数字阅读服务,打造特色数字阅读体验项目,建设优质未成年人数字阅读资源和平台。开展“公共图书馆进校园”计划,拓展“青少年阅读基地”“常青藤”等馆校合作项目,促进图书馆与全市中小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共享流通以及科普、阅读等推广活动的有效延伸。针对老年读者,打造特色阅读与活动空间,开展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面向残障读者,完善无障碍设施和关怀空间,开展无障碍阅读等服务。对来深建设者,重点提供信息素养与技能培训,以及相关政策信息等服务。

  10.深化创新创业服务

  立足深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需求,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特别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与各高校图书馆在科技文献、外文文献、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升级“深圳文献港”服务平台,加大“深圳学者库”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开放型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机制及服务体系,为广大科技企业、社会机构和高校提供知识产权等专业信息服务。

  11.强化决策支持服务

  市、区图书馆联合各高校图书馆,积极为市、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资源保障服务,结合深圳战略定位建立相应的信息跟踪监测体系,为政府和决策机构提供立法参考、决策咨询和智库支持,助力我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四)推进“双全”示范,助力“全民阅读”和“全民信息素养”双标杆城市建设

  12.打造“图书馆之城”阅读品牌

  深化阅读推广全城联动和粤港澳联动机制,统筹组织阅读推广、阅读活动等资源,持续、广泛开展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阅读推广活动,提高“4·23”世界读书日“共读半小时”、“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等大型阅读活动品质,策划推出有影响力的阅读活动新品牌,积极发动市民参与,引领、推动全民阅读,扩大“图书馆之城”阅读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十四五”期间各级图书馆主要阅读推广品牌活动

主办单位

主要阅读推广品牌活动

全市联动

共读半小时、“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少儿智慧银行”阅读项目、“喜迎新春 全城共读”、来深青工文体节知识竞赛、揭秘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

“从文献看湾区”、“家庭阅读推广”系列、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推荐推广、人文讲坛、中国传统文化年、古籍保护宣传月、深图艺苑、青少年创客成长培养计划、暑期缤纷季、故事小讲堂、“思维之星”深圳大学生思辨大赛、“民断是非”大型思辨性公益普法活动、云上图书馆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

“我最喜爱的童书”阅读推广活动、喜阅365亲子共读计划、“亲蓓蕾”早期阅读培养计划、名著新编短剧大赛、科创阅读计划、“常青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共享图书

福田区

大家讲坛、一间书房、“穿越世纪的目光”、创意生活空间、数字化阅读空间、绘本工厂、“图书馆+学校”阅读阶梯计划、绘本剧嘉年华(深圳·福田)、广场换书大会、云尚书房

罗湖区

“对白·流年”都市讲坛、“作家面对面”阅读与写作名家分享、“阅读的力量”亲子阅读挑战赛、“渔邨之光”文明大讲堂系列讲座、宝贝阅读计划、静心读书会、诗礼传家、悠阅生活、传统新艺、创阅汇

盐田区

海洋文化系列活动——海洋文化论坛、盐田海洋图书奖、海图展览等、“山海之旅·走读盐田”系列活动、“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岁阅计划——儿童早期阅读素养启蒙、童阅绘系列活动、“小桔灯”阅读推广计划

南山区

中国文化第一课、跟名师读名著、声音图书馆、馆员故事会、读书沙龙、南图朗读者、21天阅读计划、南图E借、“ 星星点灯”读书会、国学小讲堂

宝安区

宝图星期讲座、Fun读英文、“阅点点”婴幼儿阅读指导计划、图图姐姐讲故事、“亲”松Yue读、喜阅西乡、爱阅阳台、福蕴书海、阅享福永

龙岗区

“龙岗大讲堂”专家讲座、“一书一世界”户外情景阅读、“榕树头书场”传统评书、“一路书香”户外阅读之旅、“探书房”阅读分享项目、“遇见·阅读”儿童阅读引导、“书香童年”智+计划、“创作大阅读”用手工感受阅读、“故事魔方”亲子阅读会、“哲思文学会”校园阅读活动

龙华区

“读者之家”进社区系列、“对话大家”讲坛、“故事魔法师”系列活动、“我们的自然”自然博物系列活动、“王婷有约”访谈项目、“一米舞台”儿童演说项目、龙华区诗词大会、馆员姐姐讲故事、“阅读魔法师”培育计划

坪山区

与周国平共读一本书、“书话坪山”主题沙龙、“大家书房”会客厅、明新大课堂、坪山自然博物系列讲座、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听阅坪山”系列沉浸音乐会、少儿文学名家系列讲座、“童阅时光”亲子课堂、欢欢姐姐讲绘本

光明区

光明大讲堂、光明讲书荟、“寻找光明记忆”、星阅光明·大眼睛亲子阅读绘/小奶牛故事绘/阅读起跑线/小太阳i阅读系列故事会

  13.建设全民阅读数字平台

  利用5G、AR、VR等技术,高质量建设图书馆数字阅读体验空间,建设“读吧!深圳”阅读推广平台,培育智慧阅读新生态。加强市、区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协同,提供“一站式”数字阅读服务,丰富市民的数字阅读新体验。加强与政府部门、数字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密切合作,打造深圳市数字阅读优质品牌。

  14.提升全民媒介与信息素养

  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当前信息化时代建设“媒介与信息素养城市”的倡议,依托图书馆阵地和平台,引入优质信息资源,开展全民信息素养提升计划,特别是媒介素养、健康信息素养、法制素养和阅读素养等教育,打造媒介与信息素养提升系列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助力深圳建设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标杆城市。

  (五)实施“双环”推广,提升“图书馆之城”国内国际影响力

  15.加强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加强与国内外图书馆学界与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公共图书馆国内外比较研究、发展规划与远景讨论。通过组织参加高规格学术会议、核心期刊专题组稿、发布《“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和《“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报告》等方式,及时总结深圳图书馆事业发展经验、发展模式与经典案例,适时推广书香社会建设的“深圳经验”。

  16.打造图书馆标杆形象

  打造“图书馆+”系列业态,推动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馆际联动,推动图书馆跨界融合发展,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激发图书馆创新创造动能,以文化撬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助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增强图书馆全媒体宣传意识与能力,加强整体宣传策划和全城联动,打造面向全球图书馆界的标杆形象。

  17.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发挥深圳在跨区域合作以及打造人文湾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推动实现“粤读通”读者证互认,完善联合目录检索平台及管理机制,加强“粤港澳”“深莞惠”“深港”图书馆界在数字资源服务、特色资源建设、阅读推广组织和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开展多层次合作,持续推进与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大都市图书馆的合作,积极参与、申办国际图书馆界会议及活动,树立图书馆界的“深圳形象”。

  全市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期间主要合作交流项目

合作类型

合作交流内容

交流合作组织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

工作交流机制

粤港澳图书馆地方文献交换机制

粤港澳图书馆馆员定期互访机制

共建共享平台

粤港澳图书馆书目统一检索系统

粤港澳图书馆网上联合参考咨询平台

广东省“粤读通”读者证互认平台

广东省图书馆联合目录检索平台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联合保障和共享体系

阅读推广活动

粤港澳“共读半小时”活动

4·23世界读书日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创作征文比赛及优秀作品联展

粤港澳图书馆展览巡展

国际交流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图书馆交流计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对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意义,依法履行对公共图书馆规划、建设、管理、利用及保障其正常运行的主体责任,将图书馆事业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安排,统筹建设,协同推进。依托深圳图书馆推进全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图书馆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市、区公共图书馆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扩大法人自主权,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加强图书馆法规制度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监督考核。

  (二)完善顶层设计

  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市公共图书馆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及宣传贯彻工作,把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落实落细。各区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出台本地配套工作措施,并结合工作实际适时调整提高实施标准,不断提升市民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三)保障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依法将图书馆建设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保障“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财政投入优先向基层和原特区外地区图书馆倾斜,促进区域均衡化发展,保障基层“最后一公里”服务落实到位。加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项目资金保障,促进总分馆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及重大阅读推广活动等顺利开展。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事业的扶持措施,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服务。

  (四)强化队伍建设

  健全图书馆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资源配备与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核心专业人员政府保障机制。探索实行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优化辅助专业人员多层级、递进式聘用与薪酬体系,保证基层队伍稳定。加强队伍教育培训和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队伍职业素养。

  (五)完善评估监督机制

  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服务绩效动态评价体系。强化绩效考核,把图书馆设施建设、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情况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依托行业组织,强化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继续推行第三方评价评估,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