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为系统掌握深圳市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不断促进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2023年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幼儿园、社区、公园、厂区、写字楼等社会场所累计提供公益体质测试服务共计91615人(次)。测试内容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指标,结果显示,2023年我市市民体质综合达标率[1]持续向好,达到91.5%。
一、市民体质综合评定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抽样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我市采用基于严格人口构成比基础上的分区分层随机抽样统计方式(国内唯一),得出2023年深圳市国民体质水平综合达标率为91.5%,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综合达标率1.1个百分点。
其中3~6岁幼儿为97.7%;成年甲组(20~39岁)为90.3%,成年乙组(40~59岁)为92.8%;60~69岁老年人为90.1%。男性达到“合格”等级及以上的人数百分比为88.9%;女性达到“合格”等级及以上的人数百分比为94.3%(详见表1)。
二、国民体质基本状况
(一)幼儿体质状况
身体形态。幼儿各项指标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从3岁到6岁,男女身高均值分别增长了17.21厘米和17.1厘米,男女体重均值分别增长了6.02千克和6.1千克。对各年龄男、女组身体形态指标进行T[2]检验,P值[3]均低于0.05,说明幼儿组男、女在身高、体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身体素质。除男性幼儿坐位体前屈外,幼儿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从3岁至6岁,各项身体素质变化幅度最大的指标为立定跳远,其次为网球掷远。对各年龄男、女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检验,除3岁男女幼儿在平衡木项目、4岁男女幼儿在双脚连续跳、平衡木项目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年龄及指标男、女幼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各年龄组男性幼儿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性好于同年龄组女性幼儿,而柔韧素质则为女性幼儿优于男性幼儿(详见表2)。
表2 2023年深圳市幼儿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
注:对不同年龄男、女组别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其指标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各年龄男、女组数据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修正后的T检验。(下同)
(二)成年人体质状况
身体形态。与20~24岁相比,55~59岁男女身高均值分别下降了5.4厘米和3.2厘米。体重均值最大的年龄组,男性为40~44岁,女性则为45~49岁。此外,对各年龄段男、女组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检验,成年男、女在身高、体重、BMI[4]指数上均呈现显著性差异。
身体机能。除25-29岁男、女在台阶指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年龄段及指标男、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性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指标平均值大于女性,但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身体素质。以握力为代表反映人体肌肉力量的素质指标,随年龄增长表现为先升后降。力量素质表现最佳的年龄组,男性为30~34岁,女性为35~39岁。男性力量素质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拐点比女性早5-10年左右。对各年龄段男、女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检验,除50-54岁男、女在闭眼单脚站立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年龄段及指标男、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性平衡能力和柔韧素质优于男性,其他身体素质指标总体趋势男性优于女性(详见表3)。
我市成年女性体质整体水平优于成年男性,且性别差异较去年增大。女性各身体素质指标,除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外,均优于去年,而男性身体素质指标,除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外均低于去年。此外,除握力外,成年组其余各项指标平均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表3 2023年深圳市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
表3 2023年深圳市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续)
(三)老年人体质状况
身体形态。老年人身高和体重均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下降。
身体机能。老年人肺活量指标平均数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对老年男、女各组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检验,各指标男、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随年龄增长男性肺活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女性。心肺耐力水平均值以及变化趋势性别上存在差异,但相对较小。
身体素质。老年人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对老年男、女各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检验,老年人在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男、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性在力量素质上明显好于女性;而女性在反映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上好于男性;其他指标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详见表4)。
表4 2023年深圳市老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
三、综合分析情况
2023年我市市民体质整体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个别指标也存在不足,包括幼儿组男童坐位体前屈低于全国理论达标率[5],30岁以后男性BMI指数平均数均高于超重界限值,成年人握力达标率较低,老年组体质综合达标率低于全国水平。
四、建议
(一)幼儿增加柔韧性训练
幼儿组男童坐位体前屈达标率为61.2%,低于全国理论达标率。建议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增加柔韧性训练的项目和游戏,如瑜伽、舞蹈等。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家中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拉伸动作,提升幼儿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
(二)成年男性亟需加强体育锻炼
30-59岁成年男性BMI指数平均数均高于超重界限值。对于超重人群,建议多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率。
(三)成年人需增强力量训练
成年人握力达标率为54.6%,低于全国理论达标率。可以通过增加上肢力量训练,如举重、引体向上等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等,减少上肢肌肉的疲劳和损伤。
(四)老年人需要关注综合体质状况
老年组体质综合达标率90.1%,比全国水平低1.3个百分点。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瑜伽等,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多种慢性疾病。
五、市民健身活动状况问卷调查情况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为了解深圳市市民全民健身参与情况,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撑,我局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采取社区定点随机拦截访问的方式,对深圳市10个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5085份。结果显示,2023年我市市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热情不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6]比例44.8%,较2022年增长1.9个百分点。
(二)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项目
不同性别的人群选择的运动项目类型存在一定差异。男性与女性在“跑步健步走”“登山、攀岩、户外、徒步”“羽毛球”等项目上差异不大。男性更偏好球类项目,如“篮球”“乒乓球”“足球”等;女性更偏向舞蹈健美类项目,“瑜伽、普拉提”“街舞、广场舞等舞蹈类”等项目女性提及率较高。
(三)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不同年龄群体体育锻炼目的略有不同。整体来看,“强身健体”是不同年龄层市民体育锻炼的共同目的,提及率均超75%。60岁及以上市民以“减肥瘦身”为目的的比重较低,为4.76%;随年龄增大,以“防病治病”为体育锻炼目的人数占比增长趋势明显,由6.36%逐步提升至11.36%。
备注:
[1]体质综合评定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简称“综合达标率”。
[2]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健康相关调查数据间的差异分析。t 值表示样本均值与对照组均值之间的差异,以标准误差为单位度量。t 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差异越显著。
[3]p 值表示样本数据出现在原假设下的概率,衡量了在原假设为真的情况下,观察到样本统计量的概率。通常,p 值小于显著性水平(通常是 0.05)时,可以拒绝原假设。本文中原假设为不同组别间达标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同年龄段男/女两组样本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当p<0.05,即表示两组别间达标率有显著性差异,男/女两组样本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当p>0.05,表示两组别间达标率、男/女两组样本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
[4]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判定,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千克/米2),评价标准:BMI<18.5为“低体重”,18.5≤BMI<24.0为“体重正常”,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5]国家制订《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时规定,单项指标的达标率理论界限是65%。
[6]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8年公报提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含儿童青少年)。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