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其他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2024年深圳市国民体质状况公报

日期:2025-03-28 09:51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国民体质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要求,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于2024年组织开展全市国民体质测试工作。本次体测工作聚焦“全龄健康”核心理念,采用基于严格人口构成比基础上的分区分层随机抽样统计方式,体测内容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大维度指标,并同步开展健身行为与健康意识问卷调查,构建“体质数据+行为分析”双维评估体系。

  2024年,我局在幼儿园、社区、公园、厂区、写字楼等社会场所开展公益体质测试服务98717人次,覆盖3~79岁全年龄段人群(7-19岁除外[1]),其中:幼儿(3-6岁)32325人、成年人(20-59岁)60247人、老年人(60-79岁)6145人。按各区各年龄段人口构成比加权计算,2024年深圳市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2](以下简称“合格率”)为91.8%,较2023年(按年龄构成比统计为91.5%)提升0.3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90.4%)。

  一、市民体质综合评定情况

  2024年深圳市国民体质合格率为91.8%,其中幼儿组(3~6岁)为97.3%;成年甲组(20~39岁)为91.5%,成年乙组(40~59岁)为92.7%;老年组(60~69岁)为88.3%。成年男性为89.2%;成年女性为94.8%(详见表1)。

图片1.png

1

2024年深圳市体质等级统计表(%)

组别

优秀

良好

合格

未合格

合格

幼儿组

36

41.6

19.7

2.7

97.3

成年甲组

9.7

41

40.8

8.5

91.5

成年乙组

9.8

44.4

38.4

7.3

92.7

老年组

12

35.3

41

11.7

88.3

成年男

7.6

37.3

44.3

10.8

89.2

成年女性

12

47.6

35.3

5.2

94.8

总体

10.7

41.6

39.6

8.2

91.8

  二、国民体质基本状况

  (一)幼儿(3-6岁)体质状况

  幼儿体质指标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相关性,所有指标随年龄增长显著提升。身高增长约18厘米(3岁101.3厘米→6岁119.2厘米,T=7.35),体重增幅男童6.2千克(T=10.75),女童5.8千克(T=10.75,P均<0.01)。

  男童在力量型项目上表现突出:立定跳远成绩从3岁的72厘米提升至6岁的118.4厘米,各年龄段均显著高于女童(如6岁6.5厘米,T=18.23,P<0.01),网球掷远男女童差距随年龄急剧扩大(3岁差0.6米,T=13.99;6岁差1.6米,T=34.19,P均<0.01)。  

  女童柔韧性(坐位体前屈)显著占优,差值从3岁1.4厘米(T=12.86)扩大至6岁3.7厘米(T=32.06,P均<0.01)。

  速度类项目(10米折返跑)中,男童从4岁起优势显著(6岁差0.2秒,T=9.90),而平衡能力(走平衡木)仅在3岁-5岁时出现微弱差异(差0.1秒,T=2.44,P<0.01)。

图片2.png

图片3.png2.jpg

  (二)成年甲组(20-39岁)体质状况

  成年甲组性别分化显著,统计检验支持差异高度显著。男性力量优势贯穿各年龄段:握力差值达16.5-17.6千克(如35-39岁男44.9kg vs女27.5kg,T=141.96,P<0.01),肺活量差1088-1215毫升(20-24岁男3923ml vs女2708ml,T=105.36,P<0.01)。女性柔韧性(坐位体前屈高4.4-4.9cm,T=26.93-32.50,P<0.01)和平衡能力(闭眼单足立高7.4秒,T=10.33,P<0.01)更优。年龄增长导致体能衰退:男性肺活量下降205毫升(20-24岁→35-39岁,T=109.10),女性纵跳高度从27.7cm降至26cm(T=78.98,P<0.01)。群体超重问题呈现显著性别差异,男性代谢风险突出:BMI[3]均值从20-24岁22.5升至35-39岁24.4(T=29.04,P<0.01),高于健康界限值(24.0);女性体重增长可控:BMI均值从20-24岁20.8升至35-39岁22.5,仍低于超重标准(24.0),但需关注长期趋势。

图片4.png

图片5.png

3.png

  (三)成年乙组(40-59岁)体质状况

  整体看中年男女体质差距逐步缩小,但力量、柔韧性等指标差异仍高度显著。男性握力优势持续(40-44岁差16.6kg,T=121.52;55-59岁差15.3kg,T=76.42,P均<0.01),肺活量差从1010毫升(40-44岁,T=91.59)降至928毫升(55-59岁,T=51.70,P均<0.01)。女性柔韧性(坐位体前屈)差距扩大至5.8厘米(55-59岁,T=23.14,P<0.01),心血管耐力(台阶指数差2.4,T=10.99,P<0.01)显著占优。50岁后部分指标差异弱化:闭眼单足立在50-54岁时男女趋近一致(差0.6秒,T=1.08,P>0.05),反应速度(选择反应时)男女差距随年龄增长从0.02秒(40-44岁,T=11.92,P<0.01)扩大至0.05秒(55-59岁,T=11.76,P<0.01)。男性BMI稳定在24.5-24.6(T=8.82-18.74,P<0.01),女性BMI稳定在23.3-23.7(T=23.14,P<0.01)。

图片6.png

图片7.png

4.png

  (四)老年组(60-69岁)体质状况

  老年阶段体质衰退加速,性别差异部分弱化但仍存显著分化。男性握力优势从13.3kg(60-64岁,T=55.53)降至12kg(65-69岁,T=47.10,P均<0.01),肺活量差从765毫升(60-64岁,T=36.31)降至730毫升(65-69岁,T=30.86,P均<0.01)。女性柔韧性(坐位体前屈)持续占优(60-64岁差6.3cm,T=21.82;65-69岁差5.9cm,T=17.15,P均<0.01),但平衡能力(闭眼单足立)在60-64岁和反应速度(选择反应时)在65-69岁时性别差异消失(差0秒,T=0.8,P>0.05)。健康风险显著:男性BMI均值24.3(超重,T=5.40,P<0.01),女性BMI均值23.8(T=3.67,P<0.01)。身高随年龄下降,握力、肺活量等指标加速衰退。

图片8.png

表5:2024年深圳市老年(60-69岁)体质指标

项目

年龄

平均数

平均数

t值

项目

年龄

平均数

平均数

t值

身高(厘米)

60-64

166

155.8

48.70(P<0.01)

体重(千克)

60-64

66.9

57.9

28.52(P<0.01)

65-69

165.1

154.8

42.79(P<0.01)

65-69

66.4

56.8

26.99(P<0.01)

BMI指数

60-64

24.2

23.8

3.67(P<0.01)

肺活量(毫升)

60-64

2745

1980

36.31(P<0.01)

65-69

24.3

23.7

5.40(P<0.01)

65-69

2568

1838

30.86(P<0.01)

坐位体前屈(厘米)

60-64

3.6

9.9

21.82(P<0.01)

握力(千克)

60-64

37.1

23.8

55.53(P<0.01)

65-69

2.9

8.8

17.15(P<0.01)

65-69

34.9

22.9

47.10(P<0.01)

闭眼单足立(秒)

60-64

12.8

12.8

0.06

选择反应时(秒)

60-64

0.66

0.68

3.49(P<0.01)

65-69

10.3

10.9

1.33

65-69

0.7

0.7

0.8

 

  三、建议

  (一)成年男性:全面提升代谢健康与运动能力

  深圳市成年男性体质合格率(89.2%)显著低于女性(94.8%),BMI均值持续高于健康界限值。建议设定每日“站立办公”时间,每小时活动3-5分钟。每周3次或以上中等强度活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利用自重训练增强全身肌肉耐力;每日5分钟动态拉伸(如扩胸、转体),运动后加入静态拉伸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和豆类,减少红肉摄入,用橄榄油替代部分食用油。

  (二)女性群体:强化功能体能与体态管理

  女性体质合格率领先男性,但握力指标仅为男性均值的60%-65%。建议每周2次或以上核心训练,结合低强度有氧;每日10分钟拉伸练习,改善肩颈与脊柱灵活性;上下班步行或骑行,家务中穿插弓步蹲、提踵等动作。多摄入富含铁元素的菠菜、红肉,搭配维生素C水果促进吸收。

  (三)老年群体:预防跌倒与增强生活能力

  老年组合格率(88.3%)低于全国水平(91.4%),平衡能力与反应速度显著下滑,跌倒风险升高。建议每日练习单脚站立、直线行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每周2次轻量抗阻活动,保持肌肉力量;参与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结合社区健身器材拉伸。每日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四)幼儿群体:促进全面发展与健康基础

  3-6岁男童坐位体前屈合格率(62.2%)显著低于女童(70.2%),协调性与柔韧性不足可能影响运动技能发展。建议每日1小时户外游戏,增强协调性与心肺功能;家庭亲子瑜伽或模仿动物姿势,鼓励自由玩耍中的攀爬、翻滚动作,家庭互动中加入舞蹈或体操元素,提升关节灵活性。提供多样化膳食,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均衡摄入。提倡家长关注幼儿脊柱侧弯、近视低龄化等健康问题,倡议“早预防、早干预”,通过融合脊柱健康、视力保护与体能发展,为幼儿打造全面健康基础。

  四、市民健身活动状况问卷调查情况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我局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采用社区定点随机拦截访问的方式,对深圳市10个区的常住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055份。调查显示,2024年深圳市经常参与体育锻炼[4]的市民占比达46.9%,较2023年提升2.1个百分点,反映出全民健身意识持续增强。

  (二)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项目是“跑步健步走”

  跑步健步走以其低门槛、高适应性成为市民首选运动,普及率居首位。

图片9.png

图6  2024年深圳市市民健身项目分布(提及率,%)

  (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是“公园”

  市民最青睐的健身场所为公园(提及率62.0%),其次为开放的体育馆/体育场(45.9%),广场、住宅社区及学校体育场地亦受广泛欢迎。

图片10.png

图7  2024年深圳市市民健身场所分布(提及率,%)

  (四)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

  强身健体是市民参与锻炼的首要目标(提及率80.9%),休闲娱乐、减肥瘦身、缓解压力及塑形等目的提及率均超10%,呈现多元化需求。

图片11.png

图8  2024年深圳市市民健身目的分布(提及率,%)

  (五)阻碍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是“没有闲暇时间”

  缺乏闲暇时间是市民参与锻炼的最大障碍(提及率68.0%),其他因素包括场地器材不足、身体条件受限及场馆收费高(提及率均超10%)。

图片12.png

图9  2024年阻碍深圳市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分布(提及率,%)

  注释:

  [1]深圳市7~19岁儿童青少年体质状况由教育部门负责监测及结果发布。

  [2]《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对体质进行测试与评定,《标准》采用单项评分、综合评价的方法,适用人群为幼儿、成年人和老年人,综合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3]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判定,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千克/米2),评价标准:BMI<18.5为“低体重”,18.5≤BMI<24.0为“体重正常”,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4]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08年公报提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含儿童青少年)。

附件: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