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坪山麒麟舞
性别:男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坪山区
简介:
黄耀华,男,生于1958年3月。坪山麒麟舞第四代传人。坪山麒麟舞起源较早,约在清末年间,有江西竹林寺僧李观清禅师,又名红梅和尚,身带此门绝技。常南下江南一带,行医济世。偶在广东惠阳县收得门徒张耀宗,并携回江西寺中传艺。李观清禅师在少林寺挂单高僧三达祖师南下江西龙虎山时学会了螳螂拳,后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坪山麒麟舞,成为坪山麒麟舞创始人。坪山麒麟舞第二代传人张耀宗从李禅师处习得武艺,1917年艺成下山于广东惠阳淡水定居,并在坪山镇开设医武馆,其所供奉祖师神位匾额为“江西竹林寺螳螂派”,联称“三达门中传妙手”。1928年,坪山人黄毓光(坪山麒麟舞第三代传人)得张耀宗真传,当时坪山麒麟舞在黄毓光的带领下,20世纪40—70年代在粤、港地区规模非常大,人数达上千人,分部就有十几个,在各种活动中都有坪山麒麟的身影,为粤、港地区的人文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坪山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黄耀华
由于黄毓光年事已高,后将坪山麒麟舞传于其子黄耀华,使其成为坪山麒麟舞第四代传人。黄耀华受父亲黄毓光的教诲,从小就特别爱好麒麟舞,16岁开始在麒麟队学习麒麟舞步和武术及麒麟舞伴奏、乐器。掌握了坪山麒麟舞的全套七套动作和八式武术表演及7个伴奏节奏和4种乐器。舞麒麟头、尾的动作干净有力、步步到位,展现了坪山麒麟内柔外刚、阴阳八卦步法的特点,将麒麟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活灵活现;武术方面,掌握了其所传承的江西竹林寺真传螳螂拳,拳术以吞、吐、浮、沉、惊、弹、搓为运力法门,以短距离发劲为特征,强身健体,攻击性极强。兵器方面,棍、刀、剑、枪等均掌握。掌握了坪山麒麟舞的七种伴奏乐调,如: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丰收调;4种乐器,如:唢呐、响鼓、锣、镲。
这也是迄今为止坪山麒麟舞唯一一位掌握全套动作、武术、伴奏节奏、乐器的传人。他还掌握了跌打骨伤医术,帮助麒麟队员在训练受伤时得到及时救助。
因自小就对麒麟舞有特殊的感情,自担任麒麟队总负责人以来,为解决活动经费,他自掏腰包三十多万人民币帮助麒麟队发展业务,不仅为麒麟队添置器材、支付培训所产生的费用,还鼓励村里青年人加入麒麟队,充实麒麟队力量,确保光武堂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成立和平社区光武堂麒麟协会,并担任会长;2013建立和平社区光武堂麒麟协会学员的个人档案和完善了管理的规章制度,促进坪山麒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现如今,在黄耀华的带领下,已组建了19支麒麟队,队伍分布深圳各地和香港,人数达到1000多人,麒麟队员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才5岁。
每年受邀请到香港进行麒麟文化交流和传授坪山麒麟舞蹈技巧,从2006年至2014受坪山办事处文体服务中心及坪山麒麟协会邀请参加各类公益麒麟培训,已举办培训1000多次,学员达到1000多人。
2010年,他带领坪山麒麟队参加广东省第三节麒麟舞大赛,获得金奖,这也是坪山麒麟舞至今获得的最好成绩。近年来,他还带领及组织麒麟队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次数达100多场次,如:欢乐闹元宵麒麟巡游、文化遗产日展演、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演出等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坪山麒麟舞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麒麟文化,在深圳乃至广东省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8年黄耀华被龙岗区政府认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6月被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元宵麒麟巡游前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