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特色专栏 > 深圳非遗 > 文物遗产资讯 文物遗产资讯

深圳麦金画制作技艺传承人何俊刚:一把麦秆点亮非遗传承创新路

日期:2021-09-06 10:19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在大家的印象里,麦秆总被废弃在田地间,但在何俊刚的手中,却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剪、刨、刮、拉丝、熨……质朴的麦秆在经过十几道繁复的工序后,便能制作成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麦金画。

  近日,记者探访了龙华区的市级非遗项目麦金画传承人何俊刚,在他的指引下一览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

  小小麦秆经巧手变身工艺品

  走进何俊刚位于龙华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室,四周壁柜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办公桌上,一把金黄色的麦秆格外显眼,何俊刚身着一袭藏蓝色唐装,正专心致志地制作麦金画。

  “咔嚓”锋利的剪刀从上至下将麦秆剪开,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剖开的麦秆还保持原来的筒状,何俊刚便用自制刮刀反复刮,细若发丝的“金线”逐渐成了形。沾胶水、碾平、切断、熨烫……何俊刚全神贯注,手上的动作谨慎又利落。

  “别看麦秆普通,它本身的光泽和质地能让作品明暗有序,立体感就出来了,一束光打下去,还会闪着金灿灿的光。”作品《红船精神》是何俊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作品,南湖上的木船色泽明亮、平滑如玉,背后的功夫不言而喻。麦金画的制作过程漫长而艰辛,一年下来,何俊刚制作的麦金画不超过10幅。

  麦金画取材于田野间的麦秆,选料非常考究,必须手工收割。何俊刚介绍,自己用的麦秆都是在老家河南洛阳种的,每年麦收时节,何俊刚父母就会去麦地挑选合适的麦秆,收割后再拿到干燥的地方晒干,再邮寄到深圳,每年如此。“我们家种的是大麦,大麦的麦秆比小麦秆光泽度和韧性更好,质软就更容易拉出金丝,更适合制作飘逸灵动的作品,这也是深圳麦金画与麦秆画相区别的地方。”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

  2019年,麦金画制作技艺成为龙华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今年4月入选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刚是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唯一一位麦金画传承人。

  何俊刚出生于民间艺术世家,受家里人的影响,他从小就痴迷做手工。自走上学习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道路后,十多年来,何俊刚踏遍全国各地,寻找民间手工艺者拜师学艺,学成剪纸、布艺、贴画、麦秆画、堆绣等多种民间传统工艺。

  “麦金画是麦秆画技艺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工笔画、剪纸、刺绣等其他工艺门类特点,经过创新和改良,最终有了自己的技法。”学习技艺的同时,何俊刚不断吸收各家所长,结合深圳特色推陈出新,创新了多达十几种技法,制作出麦金画荔枝、清湖三界庙神像等作品。在何俊刚看来,传承不只是原汁原味的保留,更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近年来,在龙华区对非遗项目的大力扶持下,何俊刚积极推动麦金画进社区、进校园,他不仅向求学者传授制作方法,他还鼓励年轻人多多进行思想上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把深圳麦金画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件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背后,藏着一位位传承人执着坚守、继承创新的工匠精神,重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之火。“深圳麦金画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路上将始终有我。”何俊刚信心满满地说。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