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广东将把文物考古工作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伟大事业抓紧抓实,系统梳理岭南文化脉络,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擦亮广东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广东最早的考古工作始于1916年,当年在广州东山龟岗发掘了一座西汉初年木椁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的文物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发现了一批华南地区的古代文物及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华南地区乃至中国考古学上的空白。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截至目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有7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评为国家文物局评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个项目分获田野考古奖,是国内“十大”项目和“田野考古奖”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作业方式最多样的考古研究机构;“南海I号”沉船入选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广东考古两个入选项目之一;香港新界大埔头敬罗家塾修缮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古迹保护杰出项目奖。
接下来,该院将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课题,完善岭南考古学文化发展框架和编年序列;持续加强南粤古驿道等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保护,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史语所旧址(柏园)的活化利用工作;努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利用广东改革开放营造的窗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岭南文化。(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