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特色专栏 > 深圳非遗 > 文物遗产资讯 文物遗产资讯

沙井两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期:2022-05-23 14:36 来源: 字号:      【内容纠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是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5月20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获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于近日公布。其中,由沙井街道申报的沙井蚝生产习俗、沙井螳螂拳两项颇具鲜明地域性、广泛群众参与性、弘扬当代价值的项目被列入名录。

  沙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闻名遐迩的千年蚝乡。近年来,沙井街道一方面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认定工作,挖掘优秀项目,推荐其列入各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拓展非遗保护的广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现有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传承与创新,讲好沙井故事、展现沙井非遗风采,不断筑牢非遗保护的深度。

  两项目入选省级非遗 倾情倾力打造“千年蚝乡”

  记者了解到,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遴选和评审是按照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于2021年初启动开展。全省共有236项申报项目纳入评审,经过推荐申报、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等程序,最终115项获评。其中,由沙井街道申报的沙井蚝生产习俗、沙井螳螂拳两项目成功“上榜”,涉及民俗与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大类别。

  对于沙井两项目“上榜”省级非遗名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一点都不意外,“沙井两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的底气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非遗传承人大胆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两个项目‘含金量’杠杠的!”近年来,沙井街道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创新非遗活动,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留住历史根脉,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沙井蚝文化、粤剧文化、螳螂拳、壆岗足球已经形成千年蚝乡靓丽的文化名片。

  王程太指出,沙井螳螂拳是深圳目前唯一一个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传统体育类的项目,“文化属性”非常突出。“螳螂拳自传入沙井以来,便一直坚守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冼氏家族完整的传承体系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构筑起沙井人的沟通桥梁和情感纽带。”

  “冬月真珠蚝更多,渔姑争唱打蚝歌,纷纷龙穴洲边去,半湿云鬟在白波。”这首脍炙人口的《打蚝歌》一直流传至今,“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生产习俗清晰可见。“所有的民间艺术都起源于民俗文化,以沙井蚝为例,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养殖技术、生产程序、生产习俗,以及蚝壳砌墙、拜天后、拜观音等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世代相传至今,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王程太认为,沙井蚝生产习俗高于民俗艺术,内涵更为丰富、更具魅力,该项目成功申遗更是为深圳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融合”焕发非遗新风采 传承创新讲好沙井故事

  沙井非遗项目如何焕发新活力?沙井故事如何常说常新?沙井街道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它们“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

  沙井螳螂拳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拳法清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近年来,该项目传承人冼润长一直致力于在社会传承体系及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传播工作,累计组织教学活动千余课时,覆盖人数破万,形成广泛影响力。与此同时,其根据中小学强身健体的教育需求,在传统沙井螳螂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螳螂操,纳入中小学课间操系列,并在2020年“中华武术网络大讲堂”全球武术健身功夫秀网络视频征集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沙井因蚝闻名,连续举办18届的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深圳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代表性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沙井蚝生产习俗的集中展示平台和载体。近年来,沙井街道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模式,通过举办金蚝节的方式,推介和展示辖区内蚝产业的商品和文化形象,打造出深受市民喜爱文化品牌形象,让更多市民近距离了解千年蚝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沙井蚝成为市民走进沙井、认识沙井、了解沙井的窗口,沙井蚝文化博物馆、沙井古墟、步涌江氏大宗祠等经典景点串连成珠,让市民深度感受蚝文化的魅力,开蚝大赛、蚝菜烹饪大赛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沙井蚝生产习俗的活力”,沙井蚝生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沛忠介绍道,在2019年金蚝节期间,沙井古墟新生项目对古墟内800米的微改造及微提升,打造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在2021年,沙井金蚝节更是将传统非遗项目与时尚流行的线上直播来了场亲密碰撞,以线上云游、云购物的方式赋予非遗文化时代活力,在“直播间”里便可了解沙井蚝生产文化,还可以将中意的蚝产品收入囊中。

  行走在蚝乡大地上,明显地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跳动着脉搏,它们成了沙井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流淌在沙井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从未离去,从不陌生。(来源:宝安日报)

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