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系列讲座第六期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举行。主讲嘉宾、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南兆旭,通过图文影像资料生动讲解深圳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讲述它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以及与深圳人的关联。
在深圳,有着67种哺乳动物、28种两栖动物、71种爬行动物。它们适应高度都市化的深圳,大多昼伏夜出,回避着喧闹的人类。南兆旭从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讲起,为读者揭开深圳另一部分“居民”的神秘面纱。“深圳的‘猴口’从1984年的5群200只增长至2021年的27群超1000只。猕猴生理上与人类接近,拥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着好奇、欢乐、警觉、友善、沉思等情绪,是适应性强大的社会性动物,也是研究人类基本行为逻辑的模型。”南兆旭说:“除猕猴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深圳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野猪、赤腹松鼠、蝙蝠、赤麂、布氏鲸、抹香鲸、中华白海豚等也都在深圳有着独特的生存故事。”
随后,南兆旭为大家介绍了两栖动物的生长周期,科普蛙鸣传递的至关重要的信息。现场读者还一起在南老师的讲解中,详细观察爬行动物股鳞蜓蜥、蛇、变色树蜥、壁虎等,了解它们别样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