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蔡东做客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南书房,以深圳作家笔下的城市书写为例,带领大家回望深圳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过去四十余年文学里的深圳,讲述深圳城市文学书写的潜质与可能。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深圳图书馆理事会理事南兆旭担任主讲主持,作家邓一光、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芳等出席活动。
与著名建筑和景观一样,诗歌、小说、戏剧也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物,提供细节,生成气质,让人们记住一个城市并长久地为之神往。
讲座伊始,蔡东以诸多书写城市的著作为例细细讲述文学与书写对一座城市的影响。什么是城市文学?蔡东认为,城市文学不是纸上的概念,不在遥远的未来,它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日常里。写城市,就是写自己和他人正在经历的生活。讲座中,蔡东还梳理了深圳的书写发展史,与市民读者分享了许多书写深圳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如刘西鸿《你不可改变我》、吴君《亲爱的深圳》、薛忆沩《出租车司机》、邓一光《深圳在北纬22°27′~22°52′》等,从现代启蒙阶段到打工文学主导,再到多元融合阶段新城市文学、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兴起,城市文学的书写方式自由多变,呈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提供繁复的审美感受。
然而,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城市书写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符号化、浮光掠影式的景观式写作缺乏新意和陌生感;二是纪实味浓,生命体验粗疏;三是缺乏哲思和意境升华。何谓理想的城市文学?蔡东表示,“它应该是敏锐的、讲究写作美学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它关心人在新环境里遇见的新问题、新困境,它应当具备创造而非复刻一座城市的艺术自觉和叙述能力。”
讲座结束后,读者与蔡东围绕城市文学书写的特点以及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挖掘城市特质等问题展开讨论,作家邓一光、王芳等也分享了各自对深圳城市文学书写的潜质与可能的观点,现场互动不断,气氛热烈。
“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系列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开展“自然系列”“历史系列”两辑,为市民讲述不同时间与空间里的深圳故事,带领读者们用脚步丈量深圳地理的长度与历史的厚度。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深圳图书馆特别策划“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系列活动第三辑“沐浴人文之光”系列,继续以“知识分享+文化研学”的形式,引导人们回望激荡岁月,感受深圳“敢为先”的“闯”精神。“沐浴人文之光”系列于2024年8月24日启动首场知识分享活动,每月一期,至今已连续举办8期。未来,深圳图书馆将陆续邀请经济、文学、诗歌、设计等领域见证深圳发展的学者作为嘉宾展开对谈与讲解,为读者分享不同视角里的深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