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图书情报学会、深圳图书馆联合主办,福田区图书馆承办的深圳区域图书馆技术应用融合发展研讨会在福田区图书馆举行。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馆长、技术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为图书馆业务和服务“赋能”,并深入交流了福田区图书馆“伏羲智图”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伏羲智图”展现福田区图书馆智能化成果
研讨会前,参会者实地参观了福田区图书馆采编图灵系统及智慧应用场景,感受技术赋能带来的服务变革。该系统自2023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实现从人工调拨到智能调拨、从传统采编到自动化采编、从在馆服务到无界限服务的转变,是国内首个由区级图书馆引领的行业科技创新。
研讨会上,福田区图书馆馆长刘涛介绍了福田区“伏羲智图”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未来公共图书馆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设想。
2003年,福田区首创以区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管理与服务新模式,目前已建设公共图书馆108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4座图书馆,实现全区100%覆盖率。
2023年,福田区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方面进行重大创新,积极探索图书馆总分馆模式运营新方向——“伏羲智图总分馆管理体系”,让这张服务网更具“智慧”。
2023年9月,智能立体书库上线;2024年2月,“图书到家”服务上线;2024年9月,“伏羲智图”采编AI上线;2024年10月,阅读研发平台试运行;2024年12月,AI慧眼系统试运行;2025年3月,AI图书馆助手“福鹭鹭”上线。
依托“伏羲智图”,福田区图书馆实现了总分馆“八统一集成化管理”,年提供免费物流借阅20万册次,“图书到家”服务年均快递借阅图书近16万册,构建起“阅读0距离”的服务网络。
馆际对话共谋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
在交流研讨环节,各馆代表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南山区图书馆馆长杨熔表示,图书馆正从“资源服务”向“数据生成服务”转型,期待通过“图书馆之城”平台实现跨馆协同。
盐田区图书馆技术负责人李星光关注技术模式的推广适配,希望借鉴“福田经验”破解基层馆经费与技术瓶颈;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胡戬则希望将技术创新延伸至少儿图书处理及学校图书馆领域,惠及更广泛群体。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副馆长闫伟东提议依托福田设备建市级编目中心,共享AI咨询、荐书服务;坪山区图书馆典藏保障部部长赵功群提出利用系统的试读页、关键词提取功能,打造特色馆藏数据库。
龙岗区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部长李姣关注采编图灵系统的造价以及与人工相比的优势等;宝安区图书馆驻馆技术组人员高坤则关注地方文献数据化、全市编目统一化等实操问题。
成果共享凝聚“图书馆之城”合力
面对大家的提问和建议,刘涛一一回应。他透露,近期正和深圳图书馆探讨成果共享,想把“图书馆之城”的力量与各馆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平台凸显每个馆的特色和文化。同时,他认为公共文化机构未来趋势是靠“联合力量”和“社会力量”来提供服务,希望和市区各馆、高校馆加深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引进的该套采编图灵设备已经在全国4个馆落地,今年还会有更多省级馆加入。
福田区图书馆副馆长傅春平也分享了“伏羲智图”建设中的经验。他强调,和技术公司合作时,图书馆要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更精准地提出行业需求。
深圳图书馆系统网络部主任蔡晖介绍了深图在AI应用共性问题提炼和“图书馆之城”数据库优化上的工作;办公室与事业发展部副主任洪光宗提议建立研学路线,向市民推荐、开放“图书馆之城”各馆的智慧化设施和空间,提高市民的“图书馆意识”。
夯实数据基座,共绘智慧蓝图
“‘伏羲智图’体系把图书馆分散的业务模块连成了闭环。”深圳图书情报学会理事长、深圳图书馆副馆长王冰在总结时强调“系统意识”。他表示,在保障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图书馆之城”各馆创新发展,推动深圳“图书馆之城”智慧化转型,后续深图将联动各成员馆开发项目,重点推进儿童馆与学校图书馆的开放合作,同时夯实数据基座,为全市创新实践提供支撑。
这场研讨会勾勒出深圳图书馆界的AI赋能路径。未来,随着“伏羲智图”经验的推广,智慧阅读的种子将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为市民带来更便捷、更贴心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