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举办的“深圳记忆”第二季文化探访第四站开启。这一站,探访的是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
明初,朝廷在此设“大鹏守御千户所”。从此,这里逐渐成为广府、客家等文化的交汇地和我国南部的海防重镇。
此次,带我们走街串巷,讲述鹏城村史的是当地文化人罗育灿。
罗育灿介绍说,鹏城村位于深圳东部大鹏半岛,原属龙岗区大鹏镇,现为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管辖。面积20.5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495人。“600多年来,鹏城村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康公子守城、九龙海战、东纵抗日;涌现了一批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刘起龙、赖恩爵、戴卓文、赖仲元、刘黑仔。”罗育灿说,“深圳又名‘鹏城’即源于此。”
作为地道鹏城村原住民,罗育灿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326年前,他说:“我的老祖宗是守海的士兵,世代驻守海防,爱家爱国。”
据罗育灿介绍,大鹏所城建立之后,守城巡洋的士兵就是城里最早的居民。当时实行的是屯田制,士兵在附近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同时娶妻生子。士兵的军籍世袭,他们老了就由儿孙顶替。“渐渐地,城中普通居民越来越多,当然每家每户还是有军人”,罗育灿说。
鹏城村之名源于大鹏所城,取意“大鹏展翅”。而大鹏所城的得名,则源于大鹏山。大鹏山即七娘山。康熙《新安县志》记载,相传昔日有七仙女游玩到此,见山如鹏鸟踞海中,故以“大鹏”名之。七娘山前的海湾为大鹏湾,这座依山面海而建的所城也就称之为“大鹏所城”。
鹏城村明初属东莞县,万历元年起属新安县,民国时期属宝安县。作为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大鹏所城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规模宏伟,已有620多年历史。所城平面呈近梯形布局,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长1200米。全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北门于明万历年间被堵塞)。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十字街和正街等,主要建筑有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振威将军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郑氏司马第、林仕英大夫第等近10座清代府第式建筑,还有大鹏粮仓、侯王古庙、天后宫和华光庙等。
罗育灿不无骄傲地表示,自明初建城以来,大鹏所城就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多次抵御外敌的入侵,是明清时期反抗外侮、捍卫主权的主要海防堡垒之一。
现如今,大鹏所城是深圳颇为出名的历史古迹景点,打卡胜地。漫步其中,古巷交错,明清风味凸显,让人流连忘返。鹏城村已成山海田园般美好的度假去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大鹏所城也“从硝烟走向宁静”,1000多座明清风格的房屋鳞次栉比,向人们诉说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