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们聆听现场讲解。
11月2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美术馆、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美术馆承办的“跨界·融合——全国博物馆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位于龙华区的深圳美术馆落下帷幕。
活动开幕式上,由湖南广电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与北京伯璟文化共同出品的《丝绸之路·相》数字艺术特展正式首映,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及相关单位的300余位代表共同见证这一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
文博领域专家齐聚龙华 碰撞思维火花
本次学术交流会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博物馆美术馆的跨界融合”为主题,着重探讨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新媒介、跨学科方式推进跨界融合,聚焦学术价值回归与跨界拓展的统一,实现学术与公众价值协同发展,依托全球化、数字化促进文化互鉴、资源共享和区域对话,以艺术赋能文化地标,推动城市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会议主旨发言环节,邀请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等五位在文博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和专家,带来前瞻性的思考和分享,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为与会者深刻诠释了博物馆美术馆“跨界”与“融合”的丰富内涵。围绕“跨界”“对话”及“融合”三个议题,三个平行分会场同步开展讨论。
活动开幕式上,随着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中元,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审计师秦好,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等共同启动首映装置,《丝绸之路·相》数字艺术特展正式发布。
刘曙光基于本次展览,发起了“中国文物及艺术品数字影展联盟倡议”,旨在凝聚行业力量,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激发文物的价值与活力,让数字化赋能文物“活起来”。
开幕式上,“全国博物馆美术馆高质量融合发展联盟(深圳)”正式发起成立。该联盟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协同、共享的高端平台,汇聚全国文博美术界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行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未来。
用数字艺术 重塑“丝路叙事”
会议期间启幕的《丝绸之路·相》数字艺术特展,以丝绸之路沿线的珍贵造像文物为主线,聚焦商周至唐代六大历史时期中“人”的面容与神态,并将这些极具生命力的“相”作为文物数字展的核心内容,通过高精度采集、建模,结合CG渲染与AIGC,让“相”在超现实的数字虚拟空间中相逢。
据介绍,该展览联合近三十家海内外文博机构,首次实现多件珍贵文物在数字世界的跨时空集结。山海文物数字采集团队以丝绸之路为轴,从长安到罗马,从犍陀罗到青州,系统性地完成了352件/套珍贵文物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艺术转化奠定了坚实根基。展览中出现的展品也呈现多元融合之态,既有年客流量超三百万的头部博物馆珍贵馆藏,也有深藏于地方、底蕴独特的县级博物馆精选文物。借助“大馆带小馆”的创新协作机制,数字化技术正有效推动大中小型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
据悉,该展览并非简单的视听叠加,而是一场以探索精神为核心的艺术实验——将纪录片对历史脉络与场景的深刻洞察,融汇于数字媒介的无限可能之中,完成了一次从宏大历史叙事到沉浸式数字艺术的大胆突破。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斯蒂法诺·兰蒂尼(Stefano Lentini)深度参与,为展览量身打造配乐,东西方音乐元素完美融合,与造像的光影流转形成“视听共生体”,成为展览点睛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在深圳美术馆馆外打造了一个沉浸式观展空间——“四方盒子”,它不仅是一个展览空间,更是一次文化共创的实践。展览特邀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葛才金老师亲临现场进行贴金揭幕,使金箔元素成为展陈空间的标志性符号,让传统工艺在数字语境中焕发新生。
在28分钟的沉浸式数字影像中,观众可以在“此时此地”与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相”彼此凝望,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望。未来,“四方盒子”将以流动展览的形式奔赴全国各地,它将承载丝路文明的记忆与创新,突破地域限制,跨越山海,抵达更多城市,让观众于一盒之内,纵览千年丝路。
目前,《丝绸之路·相》数字艺术特展早鸟票即将开售,首轮优惠将于11月中旬上线,12月1日起正式公开售票,感兴趣的市民可关注“深圳美术馆”官方小程序及山海App、小芒App、芒果MCITY抖音官方账号。